【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作為一門思想性、理論性較強的高校公共必修課,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枯燥乏味,重教輕學,逐漸被邊緣化,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本文在當前《思修》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對“三聯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分析,并進一步分析其意義及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問題 教學模式 三聯驅動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基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YW170063。
【中圖分類號】G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47-01
一、當前《思修課》存在的問題
第一,《思修》是一門思想性、理論性較強的高校公共必修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思修課堂枯燥乏味、不接地氣、“重教輕學”,處于“被邊緣化”的境況。改變思修課教學模式,使思修課真正變成讓學生心靈上有觸動,思維上有變動,行為上有行動的課堂已迫在眉睫。第二,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存在的一些思想、素養、價值觀問題,所以轉換教學方式、迎合學生心理、解決學生切實存在的一些困惑和問題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讓學生感受到思修課的“有用”、“有趣”和“有效”。第三,高職生課余時間豐富,但是利用率極低。學生的空余時間被手機占用,學校組織的活動不夠豐富,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思修課應該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動起來,真正組織和參與到一些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中來,讓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激情和活力。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思政課這個平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探索創新思修課的教學模式,使其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歡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三聯驅動”教學模式
三聯驅動教學模式即“心動-腦動-行動”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為解決前述思修課堂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而來。為了讓學生在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變動、行為上有行動,在這種模式下,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延伸。傳統的思修課堂將教學時間局限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聽課,下課即完整的教學單元結束,很難起到思修課應該的教學效果。在三聯驅動教學模式下,首先,教師在課前以課前任務的方式,將與課堂內容和主題相關的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上課前就參與到教學任務中。以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這一主題為例,教師探索制定課前活動任務書。以“理想與現實”為主題比較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和現實中的大學生活,分組搜集多種資料,制作PPT。其次,在課堂上分組派代表展示PPT,表達對大學生生活的認知,學生分組互相評比。教師總結并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認識自我,一方面對自己作出評價,另一方面梳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在此基礎上布置課后作業,對三年的大學生活做出規劃。在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針引線,不斷引導鼓勵學生,對原則性和根本性問題進行把握、陳清和更正,起主導作用。學生則一直處于展示、觀摩、思考、討論、交流的狀態中,在課堂上有事可做,實現“腦動”。第三,通過課后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離開課堂。將課堂教學進行進一步延伸,使學生課余時間有事做,充實其課后生活,實現“行動”。
三聯驅動教學模式應建立在對學生學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因此,這種模式應輔之以充分的學情調查。在備課前和課后開展學情調查。備課前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想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以及期待的教學方式,在做教學設計時充分考量這些因素,調整優化授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課后及時地進行相應的學情調查,讓學生及時對課堂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在反饋中進行總結和反思,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三、意義及挑戰
三聯驅動教學模式是一個集實用性、創新性于一體,致力于激發學生情感、思想和行動,旨在讓學生動起來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而言可以應用促發展,通過嘗試與應用,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推動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發掘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與途徑,大力提高《思修》課教學效果。借過程推業務,利用資源庫建設過程,大大推動思修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教學自主設計、創新能力,鍛煉年輕教師,造就優秀教師。對學生而言,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課堂中來,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學習能力有實質性的變化,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實現從對問題的單向認知到對問題的多向思維的轉變,并能嘗試通過合作學習,從“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角色的銜接與過渡,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養。
從目前已有的實踐來看,這一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首先,結合學情調查結果,進行備課授課,本質上是一種尊重差異和不同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和方法,這就對教師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第二,三聯驅動教學模式本質上是一種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表達交流、獨立行為能力的過程。因此,這一模式很難起到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反之,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方能取得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三聯驅動教學模式是在課前、課中、課后使學生做到心動、腦動、行動,其中任務驅動至關重要。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分組在課前完成任務,并在課堂中展示,使學生能從感性上對知識有所認知,實現“心動”。教師總結,設置問題討論,把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腦動”,最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行動”。本文對三聯驅動教學模式的探討是基于個人教學工作中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初步嘗試,但作為一種基于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的嘗試,仍具有一定的可操行。
參考文獻:
[1]萬偉.三十年來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15(01)
[2]陳艷霞.淺談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J].中小學電教(下).2012(03)
[3]畢田增.教學模式選擇范型試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4)
作者簡介:
劉小毛(1986年11月-),女,漢族,陜西省神木市人,碩士研究生,神木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