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玲
【摘要】目的:探討“空間+PBL”教學法在骨骼肌肉康復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5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空間+PBL”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對比兩組課程考核成績。結果:實驗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空間+PBL”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臨床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PBL 網絡教學 骨骼 肌肉 康復
【中圖分類號】R7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59-01
“骨骼肌肉康復”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并具有較高的臨床實踐技能水平。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條件的局限性,無論是在促進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是提高臨床康復技能水平上都受到限制。基于問題的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先引入醫學教育領域。它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案例為先導,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為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用來培養學生自我評估、自我導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教學方法[1]。為了探索更好的提高學生康復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筆者利用職教新干線大學城空間的網絡教學平臺結合PBL教學法應用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骨骼肌肉康復》課程教學中,與接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16 級 5 個班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n=127),采用 “空間+PBL”教學法;對照組(n=86),采用傳統教學法。
1.2 教學內容選擇
選擇臨床常見骨骼肌肉相關疾病,以疾病康復為單元,如骨折康復、關節置換康復、椎間盤突出康復、運動損傷康復等。各班教學均由相同老師完成。
1.3 PBL教學方法的實施
1.3.1.提出問題
教師在課前根據培養計劃選擇康復科肌肉骨骼相關典型病例,圍繞病例編寫在臨床康復診療工作中涉及的問題。如,該患者需從哪些方面進行康復評定?根據評定結果該患者存在哪些方面的功能障礙?如何確定康復目標?
1.3.2 查找資料
課前,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病例以及引出的問題通過圖書,網絡查閱相關資料。
1.3.3 分組討論
在小組中學生相互討論,回答問題。教師只起導向作用,不參與討論分析,引導學生更深入探討,不讓討論偏離主題。
1.3.4反饋與總結
學生反省問題解決的過程,總結病例中的難點和重點。教師進行補充和修正,并提出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
1.4 評價指標
成績等級F為不及格,D和D+為及格,C和C+為中等,B和B+為良好,A和A+為優秀。評價教師相同。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Ridit分析,檢驗水準α=0.05(雙側)。
2.結果
兩組學生骨骼肌肉康復課程考核成績見表1。
結果顯示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提示“空間+PBL”教學法在提高學生《骨骼肌肉康復》課程成績方面比傳統教學法具有優勢,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
3.討論
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學內容均由教師講授,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填鴨式”被動接受。此方法將阻礙學生在將來的臨床康復工作中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臨床康復治療師的角色轉換,不利于畢業后較快適應復雜的臨床康復工作。
PBL教學法的核心在于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將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技能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提供的臨床病例中相關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進行資料查詢、小組討論,學生之間既有分工又相互協作,小組成員圍繞著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教師不參與討論,只起導向作用,通過不斷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積極思考。此種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有利于學生臨床發散思維、創造思維以及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更快適應臨床康復工作。
PBL教學依靠現代網絡技術,可以使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通過本人在職教新干線大學城空間建設的《骨骼肌肉康復》空間資源課程,學生在課前可從中收集到解決病例中問題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大學城空間中的教學素材包括了各類康復評定和訓練的圖片、文字說明及教學視頻,學生在課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堂學習情況隨時上網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時間和空間限制,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Norman GR,Wenghofer E,Klass D.Predicting doctor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curriculum intervention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competence[J].Med-Educ,2008(8):79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