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
【摘要】少數民族建筑基礎教育是建筑基礎教育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本文以少數民族學生為對象,探討了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三個側重點,分別是:與少數民族特點相結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專業人格相結合。
【關鍵詞】少數民族 建筑基礎教育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218-01
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緣起于實踐教學中所遇到具體問題,即:如何適應少數民族生源的特點設置一年級設計基礎課程,使其能切實培養起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切實提升少數民族設計專業大學生的思維水平,打造既有深厚的基礎技能又有較強文化能力的少數民族建筑設計人才。
少數民族設計類學生不同于一般的設計專業學生,他們大多來自少數民族邊遠山區、文化素質薄弱、社會理解力不足、性格羞怯、不善交流。這不符合建筑專業培養創新人才、協作人才、高素質文化人才的培養目標。且目前沿用的傳統的《建筑初步》、《建筑美術》、《建筑概論》等課程缺乏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的內容設置,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理解、接受和運用上都產生了困難。一個 “面向建筑類大平臺設計專業、少數民族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就勢在必行。
在該課程體系的建立中做到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
少數民族建筑基礎教育面對的學生主要是理工科系學生,且主要是來自邊遠地區的工科學生區別于一般的學習者,少數民族同學缺乏對多元化生活方式的了解和體驗,也缺少繁雜信息下訓練出來的觀察力、圖形圖匯語言能力、跨文化思維能力。但與此呈現鮮明對比的是,他們擅長理性思維的推理能力,善于概念的抽象和邏輯的推演能力和他們較為自律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建立適應少數民族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要做到將基礎知識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需求相結合,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基礎知識本來就來自于最平實的常識中,只是在不斷理論化的過程中逐步分類、抽象而顯得與生活很遙遠。同時,“建筑及其他設計類”更具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特殊屬性。它服務于生活,來源于實際生活,也能直觀的回歸于生活。例如:建筑設計中的“行為尺度”這個基礎知識,和建筑設計中的基礎的繪畫能力是一年級基礎課程的兩項重要內容。而這些基礎知識的理解,基礎能力的掌握,需要回溯到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總結和生活中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立足在這個回溯點,我們可以將這兩門不同的基礎課程,重新編排內容和知識點,將繪畫的能力與日常的寫生相結合,從日常寫生的人,到日常寫生的場景,再拓展到想象中的建筑空間、建筑形態;我們可以將建筑設計中的尺度感、場所感與寫生虛擬人的活動相結合,從設計表達虛擬人的行為,體現出行為尺度的數字含義,從而將枯燥的數字和平面的圖解,生動還原回一個個生活的場景,一個個人與家具的互動。這樣既將藝術領域里的繪畫能力附加了專業的行為觀察的思考,同時也給平面化、充滿圖解和數字的人體工學課程開辟了一個“紙面上的三維空間、三維使用場景”,使得課程更好的達到“建筑場所感”的目的。而這兩門課程都源自于對生活的觀察和寫生,回歸到生活的場景的記錄和觀察中去。這樣在能力、生活和設計之間建立起了一個一體三面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注重使基礎知識回歸生活舞臺,回歸人感知和體驗的過程中,以人的行為為共同的學習對象,這樣,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跨越人文素養、認識能力等學習障礙,突破少數民族學生專業學習困境。讓基礎知識無處不在的滲透到生活中,讓他們通過大學的生活,能夠專業的看待生活,學習建筑及相關設計。
要建立適應少數民族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就要在該課程體系中要做到將基礎知識與塑造少數民族學生專業人格相結合。要注重縱深探索:“建筑”專業基礎知識中蘊含的“內在的思維方法”與大學生“實際生活、行為方式”及“專業人格養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知識如快餐的信息化社會里,少數民族學生也難免面對學習工具和學習方法帶來的沖擊??萍嫉陌l展和建筑專業原有的匠人精神的沖突在當今課堂教學中隨時都能感受到。哪些要尊崇傳統,哪些要利用科技信息給我們帶來的便利?這其中選擇的標準,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指向建筑設計師所要持守的職業操守,所要堅持的職業品格。在一年級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需要把握在基礎知識的傳授過程和方法,區分原則和手段,從而樹立學生的價值判斷標準,塑造出合格的建筑專業品格。
以上是在民族建筑教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筆者基于教學經驗的一些思考和觀察,教育不但包含技能知識的傳授,更肩負著價值觀的宣傳,文化的互溶及引導人發展。特別是在基礎知識的教育領域,教育的這些重要目標不能回避也更易進行。因此,注重發揮這些作用,是建立合格的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更好的傳播基礎知識,將基礎知識深入到意識,從而為建筑教育服務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蘇德.《少數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內容及其課程建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