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經歷了四個時期:產品經濟階段、商品經濟階段、服務經濟階段、到現在邁入了體驗經濟階段。所謂體驗經濟說到底就是顧客經濟,讓產品從顧客的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的思維認同,從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進而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消費者越來越看重消費過程中的自我價值實現,而體驗式消費無疑在這個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由于這一消費過程帶給消費者自身除了產品的使用價值,更重要的還有美好的過程體驗和回味無窮的樂趣,因此商品的價值無法用產品和其相關服務的價值來衡量。甚至過程的體驗已經超越了產品的本身。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論”,“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并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這是體驗經濟方興未艾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
設計是將人們發現的問題利用一系列綜合手段解決掉并通過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當代設計越來越趨向于綠色、人性化情感化、地域化鄉土化。其中的情感化設計試圖從設計中讓人們體驗到當今社會缺失的部分情感,喚醒人們內心消逝的共鳴。在評價產業發展趨勢時,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里說道,“制造業終將被服務行業趕上,而體驗生產必將超過服務業,服務經濟最終將轉向體驗經濟。”
在體驗經濟時代,新的經濟模式帶來了人們在情緒、體力、精神等方面更多的需求,從而刺激了設計思維和設計行為的創新變革。個性化、感官性、互動性、真實性等特點,都集中表達了體驗經濟時代的人本主義設計理念。體驗經濟時代為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靈感來源。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后的第四個經濟階段,體驗經濟不再是單一的物質產品服務,而是帶給消費者更好的精神及心理的服務,當下文化創意產業正是隨著體驗經濟發展而建立并蓬勃發展起來。同樣受體驗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具備體驗功能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產品設計必須改變過去“干人一面”的設計方式,從簡單劃一的標準化設計轉向差異化、多樣性的個性化設計,切實滿足現代人愈來愈強烈的體驗需求,開發出具有更高層次的體驗性產品,形成更加強大的產品設計行業的體驗經濟。甚至于,體驗經濟時代下,書籍讀者在閱讀載體與閱讀方式上較以往有了更多的選擇,希望能同時得到多樣的感官體驗。因而,創作出適應現代讀者閱讀新需求的圖書,利用互動形態的裝幀設計給讀者帶來多元化的感官體驗,也成為當代書籍裝幀創作新觀念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經濟模式從工業經濟發展為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用戶體驗作為新概念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也漸漸成為實現一個產品商業價值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從用戶體驗到體驗設計的范式轉變中,體驗從判斷產品與服務的設計原則成為了設計對象,設計從關注生活的手段轉而關注生命的意義,最后,設計師也完成了從創造者到使能者的角色轉換。正如學者所說,“體驗設計”將成為未來設計的重要內容,“體驗設計”不再作為產品或服務設計的準則僅僅關注用戶使用某個產品或服務的感受,而是在體驗過程中通過自我創造感悟到的意義、沉淀下來的記憶和由此建構的體驗故事。從各個方面了解用戶體驗設計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現狀、未來趨勢,充分考慮中國本土文化與社會群體的特點,有助于國內用戶體驗與體驗設計的全面完善與發展。
《設計》雜志編輯部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