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軍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于擴大開放、推進改革、深化合作、推動發展,陸續發布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作方案、“揭榜制”重大科技計劃、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境內外和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科研團隊來廣東省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承擔和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心態吸引全國各地的科研成果來廣東落地。廣東科技創新取得驕人成績,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一。
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也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廣東優質秈稻育種、分子育種、航天植物育種居于國內前沿,畜禽種業(特別是豬和雞)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畜禽育種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海淡水養殖均衡發展、養殖品種多樣化特色明顯,養殖技術領跑全國。截至目前,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260家,其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9家(含國家重點68家),認定涉農高新技術企業456家,涉農領域近三年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4項。2018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居全國第二位。以占全國約2%的耕地面積創造出占全國6%的農業總產值和10%的農業增加值。
一是培育種業創新團隊和平臺載體。近幾年,廣東省科技廳在科技計劃中設置了“現代種業”重大專項,累計投入研究經費超過2億元。培育了一大批在國內乃至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種業創新團隊,構建了南亞熱帶作物種業創新中心、深圳現代生物育種創新中心等重大種業創新平臺,建成居世界前列的中國國家基因庫,基因測序能力居全球第一。優質稻、超級稻、鮮食玉米、花卉、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作物育種技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生物育種、航天育種和植物克隆繁殖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二是推進種業創新發展聯盟建設。以現代種業創新提升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荔枝、香蕉、柑橘、菠蘿、蔬菜、花卉、茶樹和優質稻8類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創新發展聯盟建設。全省已建設完善種質資源庫24個,其中國家級和省部級種質資源圃8個,初步建立了具有華南特色優勢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體系。
三是積極推動新品種選育。2013年以來,育成通過省審定農作物新品種671個,通過農業部確認超級稻品種11個,占全國同期確認超級稻品種總數的15%。2013年以來,全省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461件、授權量176件,分別占總申請量和總授權量的67%和73%。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目前,廣東有135個農業科研機構,29所涉農科研院校,擁有副高級職稱以上農業科技人員2522人。
三是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推進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進農村科技種養人才、新型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截至目前,全省有2329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技人員3431人、農技推廣人員13863人;近年來組織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總量超74萬人,新型職業農民4.5萬多人,培育現代青年農場主1000多名,農業農村各類人才建設得到有效發展,農業科技力量得到不斷擴充。
一是發展農業專業鎮。農業專業鎮是具有廣東特色的產業集群表現形式,通過產學研合作、建立公共創新服務中心等措施,推動科技資源聚集,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2000年,廣東省科技廳率先在全國開展了“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截至2018年末,全省農業專業鎮數量共計148個,全省農業專業鎮特色產業總產值達568.3億元。農業專業鎮以產業化為目標,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帶動農業專業鎮向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新型城鎮化邁進。

第18屆廣東種業博覽會會上,8000多個新品種展覽展示交易

水培葉菜生產裝備系統

植物工廠立體栽培種植板物流輸送裝備系統
二是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在科技部的統一部署下,廣東已建成8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8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目前,16家園區核心區入駐農業科技企業373家,其中涉農高新技術企業35家、上市企業11家,園區當年總產值達1040.6億元,吸納就業40萬人,開展培訓技術人員、職業農民等共61344人次,帶動農民100萬人。近期,廣東組織了第五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申報,又新增建設8家以縣域為主體的園區。各園區通過與省、市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深度合作,逐步健全農業科技體系,科技要素已成為園區發展的內核動力,在引領廣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推進“星創天地”建設。截至2019年底,廣東通過國家科技部備案的“星創天地”已達62家,通過省級備案的“星創天地”達到147家,形成了以企業為建設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建設模式多樣的發展態勢,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和價值鏈提升。
一是開展重點領域研發和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為進一步破解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廣東省科技廳近年來在現代種業、精準農業、食品安全、智能農機裝備領域進行重點布局,2018年安排財政經費約5億元支持70余個項目實施。目前,各項目進展順利,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發表75篇SCI論文、申請170余件專利、申請動植物新品種10余個,研制了一批智能農機裝備關鍵零部件。2019年,針對制約農業科技發展關鍵核心問題,廣東省科技廳在“現代種業與精準農業”重點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設立“現代種業”(嶺南特色農作物和家禽種業)重大專項、“現代種業”(嶺南特色林業種業及資源開發利用)重大專項、“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專項及“草地貪夜蛾防控”應急專題,進一步推進林業、農作物和家禽急需的新品種創制,突破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提升食品制造水平。
二是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要求,廣東省科技廳創新機制,加強與國家重大重點研發的對接,通過接續支持、聯合支持、補齊支持、補充支持等方式,推進國家重大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在粵落地。結合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2018年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8項。其中,涉農項目立項5項,項目財政支持資金共計3350萬元,吸引了省外優勢單位20多家和國家級科研平臺10余個。2019年,廣東省科技廳繼續推進國家項目對接工作,經過初步篩選,擬繼續對接一批項目,作為本年度省重點領域研發項目的補充。此外,廣東省科技廳還組織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省外專家牽頭申報項目的出庫工作,其中農業領域擬出庫“精準農業”重點專項項目2項。
箱內最低溫性能比較:當環境溫度為30℃±1℃時,(1)碳氫冷媒的吸排氣溫度較R134a冷媒高,且開始運行時因系統負載過高排氣溫度可達82℃;(2)碳氫冷媒的冷凝溫度較R134a高,系統穩定后冷凝器出口溫度較R134a高19.2%;(3)碳氫冷媒在蒸發器出口溫度的拉低速率與最低溫度方面均優于R134a冷媒,系統穩定后蒸發器出入口溫度較R134a冷媒低約14.8%和14.5%。
三是推動國家級和省級平臺載體建設。2018年8月,經農業農村部批準,廣東正式建立“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旨在推動形成以種業科技創新為核心,兼顧智慧農業、綠色農業創新的科技創新中心。此外,廣東還先后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實驗站/科研基地)41個,廣東省農業類重點實驗室46個;建成廣東省農業類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59個;建成溫氏集團研究院、廣東農村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形成“一主四輔”五大研究中心。
一是實施精準對接,構建“三庫一平臺”。廣東省科技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重點圍繞省建檔立卡的2277個貧困村和革命老區、中央蘇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依托科技特派員庫、科技支撐成果庫、貧困村科技需求庫以及科技特派員管理平臺,組織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農業一線,圍繞鄉村產業和科技需求開展服務和創新創業,有力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農業產業興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二是開展暑期大下鄉推進行動計劃。2018年以來,廣東每年都組織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科技特派員暑期大下鄉活動,動員廣大科技特派員利用暑期深入基層,多形式開展對接活動。2019年,全省25家單位共組織科技特派員840人次,為905個省定貧困村開展幫扶服務,共對接農業科技企業25家,在590戶貧困戶提供技術服務,指導培訓農民和農村技術人員超過6200 人次。
三是支持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科研項目。2019年,廣東省科技廳發布《關于組織2019年度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凝煉科技助農項目的通知》,支持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凝煉科技助農項目,發揮了科技特派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起廣泛關注,此做法是新時期廣東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探索,在全國屬于首創。
為進一步激發科技特派員工作積極性,廣東將科技特派員支撐科技扶貧工作的支持政策納入《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科技特派員承擔重點派駐任務視同承擔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納入職稱評價、職務晉升考核體系。目前,科技特派員覆蓋了全省1300多個鄉村產業,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190項,推廣先進農業和農村適用技術4615項;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63萬人次,安置勞動力就業19.3萬人,帶動9.4萬戶農戶增收,輻射帶動824萬人受益,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了鄉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通過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治理,近年來廣東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但在總體布局、體制機制、激勵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急需改善的問題,如農業領域基礎研究薄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偏少,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不完善,育種新技術、安全高效種養技術、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缺乏突破性成果,農業裝備科技工程裝備領域仍然依賴進口等。
今后一段時期,廣東將繼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要求,不斷推動廣東科技、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和星創天地建設。以建設國家農高區為目標,推進廣東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引導廣東農業科技園區對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求提質升級,申報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引導各區縣根據當地優勢資源稟賦,突出產業特色,建設縣域特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備案引導農業科技園區、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各類主體參與廣東省“星創天地”建設,支持各“星創天地”提高專業人才隊伍數量和素質,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是推進農業專業鎮和創新型縣市建設。加強農業專業鎮中小微企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現有基礎,彰顯科技與嶺南地域特色,開展示范性標桿農業專業鎮建設行動。通過申請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加強縣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打造一批創新發展標桿,構建廣東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
三是加強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管理,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各類平臺推廣轉化。加強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的管理,重點支持廣州市核心實驗室的建設,促進全球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匯聚,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產業部門支持科技研發,在農村農業發展中加強科技成果應用。
一是不斷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圍繞農業農村科技產業需求,繼續建設并充實科技特派員庫、實用科技成果庫和鄉村科技需求庫,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科技特派員對接全省貧困村全覆蓋。持續組織科技特派員開展寒暑假大下鄉活動,以技術咨詢、專題培訓、成果推廣等多種形式開展對接。

墑語—土壤墑情監測終端

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研究成功的無人駕駛主從導航水稻收獲機系統

華南農業大學選育的荔枝新品種
二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結果。鼓勵科技特派員隊伍和其他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機構,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和企業技術需求,整合科技、資金、信息與市場等優勢資源,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三是加強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培訓。圍繞“三區”發展的技術和人才需求,推動“三區”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三區”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著力解決“三區”“三農”問題。
一是鼓勵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凝煉項目。常年以項目形式支持、引導、鼓勵科技特派員對接貧困村,深入一線調研,深度挖掘需求,發現并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問題和生產實踐問題。
二是針對當前農民難點痛點,部署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針對當前農民的農業生產中的難點痛點問題,以及制約廣東農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部署創新鏈和資金鏈,強化農業領域科技創新,著重推進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三是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方式,由地市科技局解決當地“三農”科技問題。繼續采取省市聯動縱向協同、“大專項+任務清單”的管理方式,大幅下放科技項目管理權限,提高基層科技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資金的有效性、效率性。
一是持續推進種業工程,占領農業產業科技高地。開展廣東優勢動植物種質資源的鑒評和利用、動植物新品種選育以及種子種苗繁育,突破品質、高產和抗性等重要性狀遺傳改良的技術瓶頸,培育一批優良新品種,大幅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著力發展加工制造,推動“廣東糧,珠江水”走向世界。以廣東大宗特色優勢農產品貯運保鮮和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為重點,推進傳統食品產業升級和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廣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障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是深入實施承接外引,促進廣東農業技術全國應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聯動作用,統籌利用全國創新資源,通過承接科技部項目和依托廣東以及國內外的優勢科研團隊,匯聚現代農業研究的高端人才,攻克解決廣東及國家在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一是充分利用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政策機遇。根據相關文件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開展農業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實施。
二是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充分利用廣東毗鄰港澳地區的區位優勢,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引領,促進全省農業產業科學布局、合理分工、協調發展,同時為港澳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三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廣東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在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多領域參與“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