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寧
(銅仁市人民醫院病理科 貴州 銅仁 554300)
宮頸上皮內瘤變屬于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癌前病變,直接反應的是宮頸癌發病流程,從宮頸上皮內瘤病變到宮頸癌一般需要10~15年的歷程[1]。這就意味早期篩查病變,及時指導治療,強化隨訪管理可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本文主要研究了E6/E7mRNA檢測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詳細闡述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1月因宮頸疾病就診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在爭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填寫問卷調查資料。患者年齡為22~77歲,平均年齡為(38.1±1.8)歲。集中為性出血、陰道異常出血、下腹隱痛、白帶異常。患者均為上皮內瘤變史,宮頸癌史。不包含妊娠期患者,患者取材前3天均未沖洗陰道,無陰道用藥史。
使用凱富普宮頸細胞收集器、RNA酶宮頸細胞保存系統保存樣本,每位患者采取1份宮頸標本,在取樣管內放入相應的刷頭,樣管內含有專門的細胞保存液,擰緊瓶蓋,保溫等待檢測[2]。
超凈工作臺、PCR擴增儀、核酸分子快速扎交儀(HybriMax)、離心機、移液器。E6/E7mRNA檢測按照試劑盒要求開展操作,包括:細胞裂解—mRNA捕獲—放大信號—底物發光反應。經過冷光儀器檢測,總結其光子數。借助Diacarta貴公司計算機軟件,計算轉換后的判斷結果。
全部數據均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計數資料為[n(%)],行χ2檢驗數據。設置校驗水準=0.05,以P<0.05為差異顯著。
E6/E7mRNA宮頸疾病檢出40例,檢出率為80.0%(40/50),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E6/E7mRNA檢測方式檢出慢性宮頸炎、CIN-I病癥5例(10.0%),CIN-Ⅱ(Ⅲ)20例(40.0%),宮頸癌15例(30.0%)。與病理學檢查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E6/E7mRNA檢測方式宮頸疾病檢測的敏感性83.33%、陽性預測值87.50%、陰性預測值30.00%,與病理學檢查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所示。

表 兩種檢測方法宮頸疾病檢出情況
E6/E7mRNA檢測方式,由于其特異性直接決定著病變排除能力,能夠將多進展性的病變歸入到常規宮頸病變篩查中,最大程度減少疾病程度判斷誤差[3]。進而避免患者在治療階段由過度檢查、巨額治療增加患者的痛苦與精神、經濟負擔[4]。通過及早發現,及時識別可消退的病變,對患者自身有較好的影響[5]。
本文以50例因宮頸疾病就診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經病理學檢查均確診存在宮頸病變。E6/E7mRNA檢測方式宮頸病變檢出率為80.0%,與病理學檢查結果對比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6/E7mRNA檢測方式與病理學檢查對比,宮頸病變敏感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E6/E7mRNA檢測方式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E6/E7mRNA檢測方式本身對ASC-US分流意義較為明確,能夠有效指導陰道鏡的合理使用,因此,E6/E7mRNA檢測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較高。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并受到樣本選取限制,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