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江蘇 蘇州 2151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于剖宮產婦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生于孕期、產時與產后各個階段,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患肢疼痛、淺靜脈曲張等,有研究表明,若下肢深靜脈血栓存在血栓脫落,容易引起肺栓塞,威脅剖宮產婦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開放,剖宮產婦數量增加,有效預防剖宮產婦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文將以80例剖宮產婦為對象,探究優質護理對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
選取2018年5月—2018年11月剖宮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40例)與干預組(40例)。常規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9.35±1.99)歲;初產婦、經產婦分別為18例與22例;孕齡為37~42周,平均孕齡為(39.98±1.07)周。干預組,年齡為24~36歲,平均年齡為(29.89±2.12)歲;初產婦、經產婦分別為19例與21例;孕齡為37~41周,平均孕齡為(39.78±1.02)周。在統計軟件SPSS19.0中將常規組與干預組剖宮產婦的基本信息輸入,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1 常規組
給予常規組常規護理:
行常規體檢,觀察剖宮產婦的臨床表現,檢測其生命體征的多項指標。
1.2.2 干預組
給予干預組優質護理:
孕產婦入院時,向其介紹醫院環境、醫療團隊等,同時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包括產前護理、分娩過程、減輕分娩疼痛技巧等,使剖宮產婦充分了掌握分娩知識,消除恐懼與不安。
術前評估,采用VTE風險評估量表對產前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為四個級別:低危、中危、高危、極高危,加強對高危與極高危剖宮產婦的關注。
產后護理,觀察剖宮產婦的臨床表現,監測生命體征多項指標,仔細觀察剖宮產婦下肢,包括溫度、皮膚顏色、腫脹與腫脹程度等,剖宮產產后回房立即雙下肢空氣波壓力治療半小時,每天一次,未恢復下肢活動前每一小時指導家屬手工按摩雙下肢及被動活動。加強產后健康知識教育,強調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加量、減量或停止用藥。指導剖宮產婦術后飲食,在術后6~8h內以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等清淡流質食物為主,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禁煙忌酒。同時,指導患者多飲水,等恢復雙下肢知覺后,指導踝泵運動每天≥200次,之后指導早期下床活動;穿彈力襪,增加使用加壓裝置,對下肢靜脈回流具有促進作用;指導家屬幫助產婦按摩下肢,有效升高靜脈壓,預防血栓形成。
對比兩組剖宮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
護理滿意度:向剖宮產婦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內容有基礎護理、護理態度等,其結果包含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以(%)為基準,組間予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以±s表示,組間予以t值檢驗,P<0.05,表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40例剖宮產婦實施優質護理,1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比例為2.50%;與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比較,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明顯下降,組間數據結果差異顯著(P<0.05),χ2=3.9139。
比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干預組高于常規組,組間數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 常規護理與優質護理的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 [n(%)]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下肢靜脈出現血液異常凝結,屬于剖宮產婦嚴重并發癥,引發剖宮產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剖宮產婦由于缺乏分娩知識與擔心新生兒,極易出現負面情緒,常見的有抑郁、焦慮[2],因此需加強健康知識宣教與心理護理,消除負面情緒,使剖宮產婦保持積極樂觀態度進行分娩,促進產程順利進行,同時避免心理因素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同時,在產前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評估,加強對高危患者的關注。觀察剖宮產婦的下肢情況,皮膚顏色、溫度等均可作為判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標準,一旦發生變化,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而臨床強調預防大于治療,因此有效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所實施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措施有飲食指導、藥物指導、外周靜脈滴注指導、運動指導,以及彈力襪增壓指導等,均具有預防作用。本次研究中,干預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婦實施優質護理,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