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佳 陳棧 趙閃
摘要:虛擬社區感是社區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本研究以325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探討了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特點。研究結果表明:女生在虛擬社區感的影響力顯著高于男生;大學生對虛擬社區的投入程度在虛擬社區感上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 社區心理 虛擬社區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037-02
社區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美國和拉丁美洲興起的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社區心理學的研究。社區感的獲得是社區心理學研究中一個主要的課題,國內學者對于社區感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
一、虛擬社區感的概念界定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社區感的研究已逐漸擴大到依靠互聯網搭建起來的虛擬社區上。研究者發現即使虛擬社區與傳統面對面交流與互動形式的社區差異很大,在虛擬社區中,成員之間仍然存在著與社區感相類似的感知和評價,即在虛擬社區環境下,社區感仍然存在。虛擬社區感是虛擬社區成員所擁有的一種歸屬感,是成員對彼此、對整個社區都能夠產生影響的一種感覺。虛擬社區感是個體對某個特定社區產生的成員感、影響力和沉浸感,成員們所擁有的成員感、影響力、沉浸感直接影響到社區成員的認知和評價,以及成員們的行為和整個社區的發展。
虛擬社區打破了以往人們面對面交流所受的時間同步性、物理接近性和空間凝聚力等限制,滿足了人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交流與互動。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如淘寶、豆瓣、QQ群、微信群等都可歸于虛擬社區。虛擬社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信息共享和知識交流的平臺,至于能否在這個平臺上感受到歸屬感,這取決于個體所體會到的虛擬社區感
隨著虛擬社區的大量出現及發展,現如今,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虛擬社區更是廣泛普及,然而目前國內有關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擬對我國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現狀進行探討。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用問卷星通過QQ群、微信群等發放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325份,包括男生126人,女生199人。
(2)研究工具。虛擬社區感的測量采用Koh等編制的虛擬社區感量表(SOVC)。量表包含三個維度:“成員感”“影響力”“沉浸感”,采用李克特五點評分。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均在0.85以上,信度良好。
三、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現狀分析
(1)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性別差異。研究發現,女生在成員感和影響力的得分上高于男生,在沉浸感上略低于男生,在影響力這一維度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p<0.05)(見表1)。
影響力是指成員認為他們能對社區產生影響,具體是指在虛擬網絡環境下虛擬社區成員通過發帖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生活,使虛擬社區中的其他成員了解自己,進而成為虛擬社區中的活躍成員。女生在影響力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可能是因為相較于男生,女生更喜歡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虛擬社區分享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而且通常能夠得到很多點贊和回復。網絡的普及、多個虛擬社區的興起使得多數大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虛擬社區,這可能是大學生在虛擬社區中的成員感、沉浸感并未表現出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虛擬社區感問卷(SOVC)僅針對概括性的虛擬社區而言,對于“虛擬社區”概念的理解以大學生實際使用情況為準,普遍認為男大學生可能在一些網絡游戲社區上投入更多,而女大學生在一些交易社區上使用較多,針對不同的虛擬社區,大學生就會依據自己對該社區的了解去作答。
(2)虛擬社區投入對虛擬社區感的影響。結果表明,對虛擬社區的投入程度在虛擬社區感上得分呈顯著差異。由表2可知,加入時長在成員感和影響力上差異顯著,在沉浸感上差異顯著,每周登錄時長在三個維度上均表現出顯著差異,發帖與回帖數在三個維度上均表現出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發現,加入虛擬社區的時間越長,得分越高;每周登錄虛擬社區的時長在6~8小時的學生得分較高;發帖與回帖數越多的學生得分越高。
Garc?a等人認為,社區的歷史是影響社區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虛擬社區的環境下,虛擬社區的歷史尤其是個體加入該社區以來的歷史是影響其虛擬社區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考慮到個體加入某虛擬社區的時間越長,便能見證更多的關于該社區的變化、發展以及各種屬于該社區的文化積淀,例如一個貼吧等級10級以上的成員,必然經常在該貼吧發帖及回復,他較于其他初級成員,對于該貼吧有著更強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更愿意在貼吧里分享看法。
每周登錄虛擬社區的時長在6~8小時的大學生在虛擬社區感各維度上得分最高,事后檢驗發現,每周登錄時長超過8小時的大學生在虛擬社區感上得分反而較低。這可能與不同學生對虛擬社區的使用情況不同有關,部分學生每周登錄虛擬社區的時間較長,但多數情況下只是做個“潛水者”,在虛擬社區中不太活躍,而登錄時間適中的學生既保持了一定時長的在虛擬社區中的活躍度,也沒有耗費太多時間在頻繁進入虛擬社區上。
此外,對于虛擬社區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虛擬社區感得分。將虛擬社區認知為即時通訊中的QQ群或者微信群的學生,根據自己每周使用QQ或微信的時間去作為自己每周登錄虛擬社區的時間的標準,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將虛擬社區認知為網絡游戲社區或者貼吧等深度溝通交流的平臺的學生,將自己每周在這類社區上花費的時間作為標準。
綜上所述,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也僅對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現狀進行了探討。隨著對虛擬社區感研究內涵研究的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大學生虛擬社區感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梁曉燕,高志旭,渠立松.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社區歸屬感的關系: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6):907-912.
[2]朱振中,李曉丹,梁美麗.虛擬社區感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36(4):36-46.
[3]霍春輝,李月娥,劉建基.虛擬社區感與個體知識共享行為關系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2015(23):123-125.
[4]Koh,Kim.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3,8(2):75-9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