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一
摘要:昆明G的特色就是以民族文化特色為主,順應了國家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作為云南省一級一等幼兒園,該園的發展值得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學習。該園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創設民族特色的教育環境,自主研發運用幼兒民族教育園本課程并普及推廣,鑄造民族教育示范品牌。在以民族文化為辦園特色確定之后,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其中。
關鍵詞:幼兒園 傳承 民族文化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175-02
昆明市G幼兒園以鮮明的民族教育特色為主,自主研發民族文化傳承啟蒙教育的園本課程,填補了云南乃至全國“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課程”的空白。該園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創設民族特色的教育環境,然后自主研發運用幼兒民族教育園本課程并普及推廣,最后鑄造“幼兒民族教育示范”的品牌。在品牌確定了之后,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該園的實踐經驗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園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創設民族特色的教育環境
對于創設民族特色的教育環境,首先搜集充分的相關民族特色的材料,然后進行創設。搜集關于民族特色的資料的方法是在園長的帶動下,發揮幼兒園內園外的一切力量,老師、家長、相關親屬咨詢有關的民族風俗,利用網絡廣泛搜集,進入云南省博物館以及景點實地考察,在獲取了充足的各個民族的特色資料后,在此基礎上開始進行環境創設。該園班級活動室以民族文化元素來裝飾布置墻面、配置用品,每個班都是一個充滿民族風味的小兒童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以漢族文化為統領,也有一些少數民族文化,例如以一個活動室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青花瓷,整個活動室的墻壁、區角裝飾都以青花瓷為主,活動室的裝飾從多個層次展示青花瓷,充分利用活動室空間、墻壁、櫥柜、走廊等。在班級活動室櫥柜上展示幼兒畫的青花瓷小雨傘,墻壁上張貼兒童青花瓷的作品。以一個活動室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剪紙,整個教室的布置都是剪紙的風格,墻壁的裝飾以老師的設計為主,在走廊上有老師精美的剪紙作品,墻壁上是兒童的剪紙作品,剪紙融入兒童的區角活動中,兒童可以隨意剪各種形狀;以一個活動室展示江南水鄉,墻壁以花紙傘裝飾,在表演區放置了精美的服飾供兒童扮演角色。其中一個活動室以白族的民族風俗為主,展現白族服飾、民居、風花雪月以及著名的三道茶;以一個活動室展示佤族的民族特色滄源巖畫、佤王宴、木鼓。
除了環境的布置,還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生活用品,讓幼兒從日常生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美。幼兒園的活動以游戲為主,活動就是游戲,游戲就是活動,該園還組織幼兒玩民間特色游戲,開設吃在云南——民族風味小吃坊、游在云南——民族購物店、歌舞在云南——民族歌舞、服飾表演角。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感受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該園的一大亮點就是開設社區兒童民族非遺文化瑰寶體驗館,例如,民族美食館——中國美食制作以及云南美食制作,棋藝館——圍棋,織繡館——織錦,民族茶藝館——茶藝,民族器樂館——古箏、葫蘆絲,陶藝館——陶瓷的制作,國學館——學習國學經典、弟子規等。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發掘幼兒德特長進行專門的培養。而這些裝飾的材料,可得性很強,都是由就地取材的花草樹木、廢棄物制作而成的,成本低可操作性又強。在體驗館中把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培養兒童從小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二、自主研發運用幼兒民族教育園本課程并普及推廣
該園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3~6歲幼兒發展指南》,自主研發有利于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民族教育園本課程,并得到廣泛的推廣普及運用,成為云南幼教界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一張靚麗名片。設立了四個生活類主題:“吃在云南”“穿在云南”“住在云南”“健康在云南”。設定了五個藝術類主題:“歌在云南”“舞在云南”“畫在云南”“樂在云南”“美在云南”。每月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一個節日,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幼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戶外體能活動、家園親子、社區共建活動中。例如,每月的一個節日:歌在云南——民族賽歌節,組織小朋友進行歌唱比賽。對于“吃在云南”就是開展民族美食街,開設“民族長街宴”“水果節”“風味小吃節”“地方特產節”,讓幼兒親身制作并且分享品嘗地方風味美食。對于“穿在云南”,則開展民族服飾賽裝節,例如,讓幼兒體驗民族服飾的習俗特點和穿戴方法,如漢族的服飾和少數民族的服飾,手工制作民族服裝進行展演。“住在云南”則開展民族建筑節,建筑中國傳統的民間房屋以及建造傣家竹樓,帶領幼兒欣賞和粗淺認識民族建筑。“游在云南”則開展民族導游節,讓幼兒當小主持人,宣講特色民族文化等。“舞在云南”則開展民族舞蹈節讓幼兒學習民族的舞蹈。“樂在云南”則舉辦民族節日狂歡月,組織幼兒一起玩耍。
按照不同年齡特點、不同學科類別,制定出大、中、小班的年度教育教學進度,在每日的集體教學活動中有序開展民族文化教育。而且還舉行民族集中教育活動,系統地學習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例如,在社會領域中開展認識和品嘗的“茶”的活動;在科學領域認識大理三塔寺倒影;在音樂領域開展學中國古典音樂及唱傣族歌曲“金孔雀”教學活動;在藝術領域開展手工編織“小草墩”教學活動。對于戶外活動,則開展民族舞蹈、民族體育游戲,民族民間戶外體能訓練,發展幼兒走、跑、跳、鉆爬、攀登、平衡、投擲體能,活動量充足,活動密度強,幼兒的興趣高,參與意識強。
三、鑄造“幼兒民族教育示范”品牌
(1)園本課程科研成果物化并推廣普及。該幼兒園首先出版發行《幼兒園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指南》一書,集幼兒民族教育精品的集中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戶外體能活動、家園共育和社會實踐為一體。該園編繪成《活動教案反思》《論文集》《家園共育活動集》等14冊及相關音像資料42份園本課程資源庫,向國內外100多家幼兒園大力普及推廣和輻射引領,并且受到了一致的好評。該園并不吝嗇自己研制的學術成果,大方地向其他幼兒園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該園很寶貴的地方就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轉換成成果的方式,并且普及推廣。不僅能在一線工作,而且又把自己的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十分可貴。
(2)打造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園品牌系統。該園確立民族文化特色幼兒園后,開始打造具有鮮明濃郁云南味道的園徽,園徽上有孔雀,而孔雀是云南地區的特色。同時制作園刊專題片,以電子的形式宣傳幼兒園的活動及特色。同時又創設幼兒園的園歌園舞,園歌選取的是少數民族的歌曲,例如《彩云之南》,根據不同民族的音樂,跳不同的舞蹈。還設立網站以及公眾微信平臺,在網絡上發布幼兒園舉辦的特殊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向家長講解育兒經驗,進行家園合作。
(3)專業引領示范。該園接待國內外幼教同行民族團結工作者等參觀考察464次共4280人,向國內外幼教同行開放展示優質民族文化精品課例150多節,開放園長論壇專題講座21場,做省市區民族教育經驗分享交流,并且愛心培訓跟崗園長、國培及教民辦園教師、保育員和保健醫生2100人。同時幼兒園與省外23家幼兒園結為姐妹園,一對一義務幫扶尋甸區幼兒園,并且使其晉升為省一級一等幼兒園,同時使其他18家薄弱幼兒園順利通過督導等級驗收。該幼兒園不僅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努力,而且還幫扶其他幼兒園,使其變得越來越好,這也符合了國家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子健,楊曉萍,殷潔.園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周智慧,姚偉.民族地區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的價值取向及其實踐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