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剛
摘要:經濟建筑決定上層建筑。藝術更是如此,通俗的說,不會在溫飽都沒解決的情況下,去購買或者消費藝術品,這顯然不符合邏輯。我國今年經濟突飛猛漲,在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因此本來從西方傳入的畫種,漸漸得到國際認可,中國水彩藝術家走向世界,漸漸得到認可。
關鍵詞:水彩畫;藝術語言;探索
一、水彩藝術語言的時代性
中國藝術家通過吸收中西文化精髓,慢慢形成中國特有的語言體系,同時創作出豐富多變的風格,因此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一)水彩畫本體語言,傳統技法
水彩畫以透明的顏料為載體,很多是礦物質顏料,比如群青,朱紅等顏色都是純礦物顏料。因此像國畫一樣具有比較好的收藏價值,時間保存也會比較久。因此會有較高保存價值。傳統的水彩畫技法程序是先從薄的顏色、中性色調開始畫,然后調重色,增加畫面色調。
從而達到造型要求。但在今天,這些審美漸漸的發生變化,“醬油色”“鉛筆淡彩”似的水彩著色,已經產生審美疲勞。當然這也是必然規律,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必定會不斷地發生改變。從而達到符合時代的需求。
(二)關于藝術語言的理解
內容和形式感的關系,就是線條形式感和畫面內容孰輕孰重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爭執一直沒有定論,吳冠中曾經說過筆墨等于零,就是沒有內容的形式感,他認為沒有任何價值。但是趙無極卻覺得形式感更重要,包括很多書法家也是如此認為。認為筆墨的變化也是完全可以單獨占據地位,就像王羲之的書法,放大之后,并不能看出寫的是那個字,或者那個筆畫,但是用筆蒼勁有力,畫出的枯筆,也有獨特的魅力。
(三)作為水彩的時代性,這個問題前面其實已經論證過
就是因為復雜性和重要性在這里在強調下。作為傳統水彩的“保守的色彩”,已經不能刺激觀者感官。古板的顏色,呆板的造型,尤其是和油畫豐富的造型比較起來,實在很弱,因此作為水彩的造型和色彩提高來說顯得迫在眉睫。急需解決這個問題,不然的話,永遠都是老套的造型,會讓人覺得水彩真的永遠都是小畫種,地位不高。從某種程度來說,大部分取決于藝術家的修為。
二、水彩畫語言的傳統因素和其他畫種區別
水彩畫藝術語言的共通性。任何的畫種都包括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兩方面,這是站在哲學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哲學的本質就是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藝術層面。這也是藝術的共性,就是不管什么畫種,都包括這兩方面含義。意識形態就是畫家的藝術層次,物質形態就是畫面本身的構造,包括畫面結構,人體結構,色彩結構等。水彩畫更看重這些,因為水彩畫是屬于透明水彩,不能過分修改,不然的話,會造成色彩悶、臟、灰,從而失去色彩的活力,又變成醬油色、單色。
由此可見這些結構,包括色彩,素描的構造,尤其是水彩生命,比如李小林的畫的水彩畫礦工,往往就是寥寥數筆,卻生動的再現模特神情。
所以水彩畫造型技法方面,主要就是兩種方法:間接畫法、直接畫法。水彩畫家王維新先生說過水彩畫語言的包容性很大,兼顧中西特色,因為中國畫水墨里面對于水分的控制,和水彩都是差不多的要求。加上西畫的色彩,因此有無窮魅力。因為既可以只用黑色表示,也可以用色塊再現。靈活多變,雖然水彩畫可以說成是拿來主義,但是有中國水墨畫的根,因此和外來的水彩畫結合的更好,好像天生就有適合的土壤,茁狀成長。
(一)水彩畫和油畫最大區別在于媒介,一個是用油,一個是用水。顏料也不同,因此導致在畫面上呈現的效果也就不同。
但是,在用“線”的技巧上,因為油畫顏料粘稠的特性,因此畫線條不是很流暢,就算加多松節油、調色油,也是不能畫出水彩畫的韻。但是水彩畫與中國畫都是以水調色,顏料特性較為相似,都是取自礦物、植物等溶于水的物質。
所以一般觀點認為水彩畫既兼確實具了國畫、油畫的特點,又彌補了油畫“有彩而無水”、國畫“有水而彩弱”的缺陷。更巧的是符合在中國傳統審美中的“陰陽調合”、“水乳交匯”的審美需求。
(二)水彩畫語言的特殊性。為什么要強調這點,因為水彩畫需要增加畫面沖擊力,相對于油畫,版畫來說天生缺乏視覺沖擊力。因為顏色不如油畫厚重,形式感不如版畫直接,強烈。因此導致的結果就是處在中間尷尬的地位,很難吸引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水彩語言的特殊性,也就是增加特殊材料的加進調色中,或者對紙張進行特殊處理,這樣就能增加水彩修改,顏色疊加的能力,從而達到厚重,深沉,適合多次深入塑造的效果,增加畫面說服力,增加水彩畫的說服力,不再單薄。
水彩畫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很多藝術家不懈的努力。由原來的簡單技法撒鹽、折紙、刮擦、沖洗等基本的水彩技法慢慢發展到突破水彩畫邊緣和界限。比如藝術家楊培江,就是糅合水彩、油畫棒、水墨、丙烯等畫在一起,潑辣放松。雖然是簡單的技法,但是改變順序或者增加減少材料比例,也會導致結果不一樣。
三、總結
作為水彩畫純性語言來說,探索水彩畫的藝術語言顯得非常迫切。應該打開視野,擴展水彩畫的可能性,才能在水彩畫的形式感上有新的突破。突破之后,才能更加純粹的表現水彩畫語言。
參考文獻:
[1]孫偉. 水彩畫的個性語言 [D]. 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2]趙美巖.當代水彩繪畫語言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