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高職學生由于沒有較好的語文基礎,在學習語文文學方面的知識時較為吃力,教師的教學開展也相對較難,但在整個高職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在學習相關課文或文章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分析探討文本內涵的能力,本文將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重點闡述高職語文文學類文本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的建議或意見,旨在有效提高當前高職語文文學類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職語文;文本解讀;文本內涵
高職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先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從基礎出發,針對學生對文本的內涵理解展開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該提前計劃教學內容,合理利用課堂時間,科學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努力做好教學工作。[1]《語文新標準》提出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學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又要拓展學生的視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為學生展示古詩詞的唯美和意境,教會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文本內涵和價值。
一、師生用自己的理解翻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第一步應該就是先大致理解詩詞的字面意思。由于高職學生大都是成績較低而基礎也較薄弱的學生,所以翻譯全詞的任務只能由教師帶領著學生一起完成。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闕中第一句開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是全文的首段,可用自己的理解譯為:在丙辰中秋節期間,大家共同自在的飲酒到天亮,大醉同時帶著思念吾弟蘇轍的心情而作此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譯為天上的明月什么時候才會出現?我拿起酒杯問問上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的宮殿,如今是哪一年呢。“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可以譯為:我想要乘著風飛向天邊,又害怕瓊樓玉宇在高處忍受不了寒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譯為:緩緩起舞擺弄清影,這里如何比得上人間呢?下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可譯為明月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掛在窗戶上,月光拂過毫無睡意的自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譯為明月是否也有遺憾,為何常常在人分別的時候才圓滿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譯為:人人都有悲歡離合,明月也會有陰晴圓缺的時候,自古以來這些事都很難成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譯為:真切的希望世上所有的人們都能快樂平安,無論相隔多遠,都能共賞這一輪明月。總體而言,整篇古詩詞的字面翻譯并不難,只要教師加以引導,相信學生們都能很快翻譯出來。
二、探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文本內涵以及作者作詞的心境
翻譯完整篇詞以后,深度理解這篇詩詞才是教學重點,教師在這一環節需要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以及創新能力。為什么說要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因為在理解文章中各個細節的時候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達到情景重現的效果,這樣對整個文章的理解將會比較透徹。[2]這篇詩詞中最能凸顯作者的熱切希望的一句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在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就是作者希望世間的親人朋友都能保持聯系,共賞月光。當深入了解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明白,作者在寫這句話時內心是懷著一種對未來的殷切希望的心情,再結合整篇文章的氛圍,特別是第一段中提到“兼懷子由”可以理解為作者對他弟弟的一種思念之情。在理解這篇詩詞時,除了要結合作者寫這篇詞的背景資料以外,還要聯系作者此前的其他詩詞,理解作者在當時的心境,只有確切的理解到了作者的切實經歷,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篇詩詞的文本內涵。除了對弟弟的思念,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能體會到作者對人生的感慨,想問問上天,明月幾時有。而在作者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中除了表達出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又抒發一種“今非昔比”的空寂凄涼之感,這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又再一次在《水調歌頭》中體現。
課堂中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利用當前的新型教學模式,結合多樣的教學資源向學生介紹并指導探究文本內涵的方法,只有通過一步一步的教學深化,學生才能更有效地理解這篇詩詞。脫離這篇詩詞來看,對其他的文章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理解方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師生共同合作理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篇詞以后,相信學生已經理解到如何深究詩詞中的文本內涵了,也可以通過學習以后結合自己的想法對詩詞文本進行解讀,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合理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并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篇詩詞中作者對人生的酸甜苦辣和對宇宙的思索帶給我們很多的感慨,特別是在人際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理解和感悟,當學生理解到這一層面以后,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芮小燕.談五年制高職語文文學類文本的內涵挖掘——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4):172-173.
[2]祁崇長.語文教學中背景材料的分解使用——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J].語文知識,2015(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