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準確把握市場監管思路,發揮機構改革整體效應,強化監管理念、監管工作和監管隊伍的融合,立足“六個著力、六個當好”職責定位,提高市場綜合監管和綜合執法效能,為實現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作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全面落實中央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服務改革發展大局,抓改革、促競爭、保安全、提質量、重維權、強基礎,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著力防范市場風險,更加重視消費維權,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深入推進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作出新貢獻。
任務一:強化安全監管,確保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和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進一步降低。
任務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半年全國實現“企業開辦8.5天”的目標。在提前實現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壓減到15類基礎上,進一步大幅壓減。
任務三:開展打擊假冒偽劣三年行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凈化市場環境,讓人民群眾明顯感受到改革成效。
任務四:按照落實一支隊伍管執法的改革要求,建好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
圍繞激發微觀主體活力,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圍繞結構性改革,著力實施競爭政策,進一步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
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
圍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著力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圍繞全方位對外開放,著力完善市場監管規則,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完善條線監管。著眼監管全局,強化能力建設,創新工作方式,提升業務水平,提高前瞻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加強工作橫向協同。強化相關業務領域問題會商、橫向協同、聯動監管的工作機制,打通準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監管環節,實施全過程、全鏈條監管。強化綜合治理。發揮機構改革的綜合優勢,統籌發揮各項職能作用,綜合運用多種監管手段,形成市場監管執法的震懾力。
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對抽查發現的問題線索一查到底、嚴厲處罰。加強重點監管。對于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特殊重點領域,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實施全過程監管,守住安全底線。對突出問題組織開展整治,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加強市場跟蹤監測,加強風險分析研判,提高市場監管針對性、預見性。強化信用監管。把公開公示作為信用監管的基本方式,把涉企信息真正歸集到企業名下,落實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制度,為社會提供分析判斷的依據。研究規范“黑名單”制度,進一步推動部門聯合懲戒,發揮社會共治力量。
市場監管總局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監管執法和建章立制“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省級監管部門落實國家的統一部署,結合各地特點,進行探索創新。市縣監管部門主要任務是抓落實。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消協等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的協同聯動,構建社會協同共治格局,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運用檢驗檢測等科技手段,不斷發現風險隱患,不斷推動安全標準、技術規范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從提升市場監管科學性、精準性出發,加快檢驗檢測機構的改革創新。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一些急需標準和重要制度的建設,不斷提高市場監管的權威性、有效性。
深化企業準入改革。圍繞“準入不準營”、市場主體退出難等突出問題,推動改革向縱深拓展。扎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壓減企業開辦時間。
加快推進產品準入改革。繼續壓減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目錄,在由24類壓減到15類基礎上,進一步壓減大類,并減少目錄層級。進一步壓減強制性認證種類。
有序推進食品許可審批改革。創新食品生產許可管理模式,針對低風險食品類別,探索推行“先證后查”“自主聲明”“公開承諾”。深化食品經營許可制度改革。
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臨床試驗管理改革,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優化醫療器械審評審批。
深化知識產權注冊便利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注冊便利化,推進知識產權“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專利申請和商標注冊電子化,各項業務一網通辦。
強化反壟斷執法。聚焦公用事業、原料藥、建材、日常消費品等民生領域,加大力度查處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著力規范行政性壟斷行為。
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實施細則,研究出臺第三方評估、適用例外規定、責任追究等配套規則,提高公平競爭審查約束力。
加大價格監管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圍繞教育、醫藥、電商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價格專項治理。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商標、專利、地理標志等領域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加強電商領域知識產權執法。完善商標、專利執法標準和規范。
加大藥品和疫苗監管力度。落實新修訂的疫苗管理法,對疫苗實施最嚴格的監管。針對高風險產品,開展生產現場檢查,及時發現、處置安全隱患。
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虛假宣傳等突出問題,開展乳制品、肉制品、保健食品、校園食品、網絡餐飲服務、農村市場質量安全提升行動。
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跟蹤監測和風險研判機制。加大日用消費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強化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建立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重大質量事故調查制度。

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針對事故多發的設備和環節,持續開展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加強安全監管。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大生產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力度。完善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
強化重點領域市場監管。落實電子商務法,加強網絡市場監管,開展2019年網劍專項行動,集中治理虛假宣傳、違規促銷等問題。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推動建立線下無理由退貨制度。強化消費者訴求大數據分析應用。建立常態化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評估機制。充分發揮中消協和各級消協組織的作用。
整治假冒偽劣行為。在全國開展以打擊假冒偽劣為重點的綜合執法行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電商平臺整治、虛假認證亂象,集中開展專項治理。
改革創新質量工作。統籌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應用。加快建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加強制造業質量合格率調查。
筑牢計量技術基礎。適應計量國際變革趨勢,加強計量基礎建設,提升國家計量基準標準能力。強化重點計量器具監管。
強化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不斷提升國家標準底線,開展國內外標準對標達標,實施新技術、新產業標準領航和傳統產業標準改造升級行動。
完善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市場監管,提高國內公信力和國際互認度,推動認證認可事業健康發展。
推動競爭政策落實。發揮競爭政策在結構性政策中的突出作用,以競爭政策統領市場監管各項工作,把競爭政策理念貫穿到監管全鏈條。
加強市場監管法治建設。圍繞“放管服”改革,競爭政策實施,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和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重點,積極推進相關立法項目,推動市場監管法律制度規則的深度融合和統一規范。
健全市場監管重要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強化監管制度建設。建立違法嚴懲制度,對于故意違法、造成嚴重后果的企業,實行巨額罰款,強化刑事責任追究。
完善信用監管機制。實現市場監管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統一化、常態化。以“全國一張網”為基礎,統籌市場監管各領域“黑名單”,完善聯合懲戒措施。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加強隊伍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全面增強把握大局、改革創新能力。大力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干部專業化能力水平,加快推進專業領域職業化隊伍建設。
強化監管支撐。完善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體系,抓好國家科技重點專項項目實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整合各領域技術力量,推動技術機構統一管理和融合發展。積極探索“互聯網+市場監管”。
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強化國際視野,加強我國市場監管制度規則與國際通行規則的銜接,提高市場監管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