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陽,李崇杰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手外一科,遼寧沈陽110024)
在臨床上,足踝部外傷及術后造成的跟腱外露較為常見,僅通過換藥創面難以愈合且易導致跟腱感染壞死,常需行皮瓣移植修復[1-4]。為探討跟腱外露的皮瓣修復方法,我院于2014年7月-2018年2月,對跟腱外露的12例病例應用腓動脈穿支蒂島狀皮瓣修復,臨床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25~62 歲,平均40.2 歲。左跟腱外露3例,右跟腱外露9例。致傷原因:跟腱斷裂縫合術后局部感染壞死6例,輪輻傷4例,機器絞傷2例。所有患者均為外院轉入,均有跟腱處軟組織缺損伴跟腱外露,軟組織缺損面積:3.0 cm×6.0 cm~5.0 cm×15.0 cm。術前病程1~3個月。
術前處理:術前創面每日換藥,用3% H2O2,0.1%洗必泰溶液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并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全身應用敏感抗生素。皮瓣修復術前先行徹底清創,VSD 治療7 d,嚴格控制創面感染。
皮瓣設計:首先在腓骨小頭后方至外踝與跟腱中點連線上,用多普勒超聲探查腓動脈穿支的具體位置并標記,根據“點,線,面,弧”的原則以小腿外側中下段腓動脈穿支處為旋轉點,以相鄰穿支穿出點連線為軸線,采用布樣法標記皮瓣,使皮瓣邊徑較創面大1.0~2.0 cm。
皮瓣切取及移植:在硬膜外麻醉下,先切開距穿支點較近的一側皮膚,在深筋膜淺層尋找腓動脈穿支血管,以術中確認可靠的穿支穿出點為旋轉點,重新調整皮瓣,距穿支血管1.0 cm 處切開深筋膜,再切開皮瓣的另一側,到達深筋膜后于深筋膜下分離,“會師”法逆行解剖皮瓣,保留底部皮膚寬度1.5~2.0 cm,深筋膜蒂寬約2.5 cm,深筋膜下游離皮瓣直至底部腓動脈穿支處,并向深部解剖獲得適宜長度的血管蒂。松止血帶后觀察皮瓣血運并充分止血,將皮瓣以最小角度旋轉,通過明道移植于創面,留置引流條若干枚,皮瓣供區直接縫合或中厚皮片移植。
術后處理:常規抗感染治療。肢體置于舒適位置并抬高,避免蒂部受壓,密切觀察皮瓣血運。
12例皮瓣均順利成活,創面及切口Ⅰ期愈合;供區植皮順利成活。術后隨訪8~48個月,皮瓣外形不臃腫,質地柔軟,膚色與正常膚色基本一致,患肢可負重站立,行走自如,無異常步態。
典型病例:患者男,50 歲,因右跟腱閉合性斷裂,在外院行右跟腱縫合手術。術后切口感染壞死,跟腱外露,轉來我院。入院后先行清擴創及VSD 治療,術后創面無滲出,跟腱外露,軟組織缺損面積約5.0 cm×12.0 cm(圖1)。依創面大小于右小腿外側設計腓動脈穿支蒂皮瓣(圖2),皮瓣面積約6.0 cm×13.0 cm。切取皮瓣并轉位于創面,皮瓣供區直接縫合(圖3,4)。術后11個月隨訪,皮瓣色澤與正常皮膚基本一致,質地柔軟,外形不臃腫,患肢可負重站立,行走自如,無異常步態(圖5)。
腓動脈于腓骨小頭下6.0 cm 左右從脛后動脈發出,在腓骨內后方走行,終于外踝后方的外踝支,沿途發出數支穿支供養腓骨、鄰近肌肉和小腿外側皮膚。一側小腿的腓動脈皮膚穿支約5 支,分為肌皮穿支和肌間隔穿支,其中,中遠段多為肌間隔穿支,穿支口徑(1.0±0.5)mm,兩條伴行靜脈口徑稍粗,血管蒂長度約為(5.0±3.0)cm[5]。因此,可以以遠段穿支為蒂設計島狀皮瓣修復足踝區缺損。
通過臨床實踐,我們體會到該術式具有以下優點:⑴不需切取腓腸神經,術后無足跟外側區麻木。⑵該肌皮瓣血供充分,有保證,靜脈回流充分,無需結扎小隱靜脈可避免足部水腫加重。⑶手術操作簡單,無需吻合血管,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⑷只利用了腓動脈穿支,未損傷腓動脈主干,對腓骨相鄰肌肉及下肢生理性血供無明顯影響。⑸蒂部軟組織保留較少,故蒂部松弛較窄,易于旋轉,且旋轉后蒂部軟組織重疊少,不臃腫,外形美觀。⑹腓動脈穿支較多,可根據具體傷情選擇合適的穿支來切取皮瓣,操作靈活且有回旋余地。⑺供區可直接縫合。
本術式缺點:⑴穿支數量、位置及口徑有變異,在選擇上有一定難度。⑵皮瓣軸線與創面縱軸不一致,致皮瓣旋轉后,蒂部及以遠皮膚無法很好修復供區,需做部分切除,造成皮膚浪費。⑶皮瓣切取面積有限。⑷皮瓣內無感覺神經,導致修復后皮瓣處感覺遲鈍。

圖1 右跟腱軟組織缺損

圖2 腓動脈穿支皮瓣設計

圖3 腓動脈穿支皮瓣切取

圖4 皮瓣旋轉修復創面

圖5 術后1年隨訪
為了確保手術成功,以獲得預期的臨床效果,我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⑴術前宜用多普勒超聲探測穿支血管的位置,回音響亮的穿支往往口徑較粗,宜優先選用。⑵切取時可先行一側切口在深筋膜淺層探查穿支,先不要切斷設計點以外的穿支,根據穿支口徑及缺損面積綜合考慮穿支的選擇,如缺損面積較小,可選用低位穿支以減少皮瓣的切取高度;如缺損面積較大,則優先選擇口徑較粗的穿支為蒂。⑶術中所選穿支與設計不一致時,需重新調整皮瓣位置,此時注意將皮膚切口拉攏后再行設計,以提高皮瓣位置的精確性。⑷跟腱清創后有死腔形成時,可將皮瓣近段切除部分表皮,將真皮及皮下組織卷曲縫合成組織卷填塞死腔。⑸皮瓣寬度不足5 cm 時,可應用皮內縫合的方法直接閉合供區,術后線性瘢痕不明顯。⑹術中以明道轉移,術后蒂部包扎要松弛,引流要充分,可采用縱向劈開無菌輸液管引流。⑺此皮瓣僅用腓動脈穿支逆行供血,故皮瓣不能切取過大,也不能在小腿處切取得過多,用于修復跟腱部位皮膚缺損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