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松齡,陳兵,李崇杰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手外一科,遼寧沈陽110024)
掌腱膜攣縮癥(Dupuytren 攣縮癥)是掌腱膜及手指筋膜因增殖性纖維變性形成許多結節(jié)和條索狀結構,從而導致以手指關節(jié)繼發(fā)性屈曲攣縮為特征的一種進行性疾病。它最早由Plater 進行描述,而Dupuytren 報道了該病的病理解剖并提出了治療方案[1,2],現臨床上治療掌腱膜攣縮的方法仍以手術治療為主[3,4]。2014年9月-2017年12月,我們采用鄰指皮瓣聯合“Z”字成形術的方法,治療Ⅲ期以上嚴重的掌腱膜攣縮癥患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8例,男7例,女1例;年齡49~60 歲,平均56 歲。雙手受累者3例,單手者5例;其中因于外院手術復發(fā)再治療者2例;8例中有1例存在家族病史,1例同時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根據Meyerding 對掌腱膜攣縮癥分期:0 期:僅出現小結節(jié),無手指屈曲攣縮;Ⅰ期:屈曲攣縮僅限于1個手指;Ⅱ期:屈曲攣縮超過1個手指,但攣縮手指屈曲角度的總和不超過60°。Ⅲ期:攣縮手指中,至少有1個手指屈曲60°。Ⅳ期:5個手指均出現屈曲攣縮。本組Ⅲ期7例,Ⅳ期1例,且8例患者中,小指近指間關節(jié)屈曲角度均達到90°以上。
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消毒鋪巾,止血帶氣囊充氣止血生效后,根據病變范圍、攣縮程度及部位,先于手掌及各指(不包括小指)設計連續(xù)“Z”字形皮瓣,形成連續(xù)“Z”字形切口,切開皮膚,將多個三角形皮瓣從攣縮的掌腱膜上分離。注意分離皮瓣過程中,既要保證病變組織的徹底切除,又要保證皮瓣的血運良好,小出血點應用雙極電凝止血。顯露攣縮的腱膜,仔細辨認正常的神經、血管束,并進行分離及保護。于近端找到所有的攣縮腱膜并帶至遠端的附著部,將其拉緊并保持張力,并用銳刀完全切除。同時松解攣縮的關節(jié),可被動伸直至正常。根據手掌部“Z”字皮瓣形態(tài),于小指近端設計“H”形切口,分別于小指兩側指側方中線處及小指掌側切開皮膚,逐層分離,找到神經血管束并保護,銳刀徹底切除小指殘留攣縮掌腱膜,進一步檢查小指近指間關節(jié)掌板,根據屈曲攣縮情況,可行掌板切斷術,同時根據近指間關節(jié)損傷程度,必要時行克氏針固定。各指完全被動伸直后,松開止血帶觀察皮瓣血運良好,逐層縫合皮膚后,根據小指掌側皮膚缺損面積,于環(huán)指近節(jié)指骨背側設計鄰指皮瓣,皮瓣側緣不應超過手指側中線,于指伸肌腱腱膜淺層掀起皮瓣,形成蒂在患指側的矩形皮瓣,松開止血帶觀察皮瓣血運良好后,轉位覆蓋至受區(qū)創(chuàng)面。供區(qū)創(chuàng)面可取上臂內側中厚皮片游離植皮。
術后處理:術后2 d 換藥,拔出引流皮條,觀察皮瓣血運,10 d 左右拆除皮瓣供區(qū)加壓包,14 d 創(chuàng)口拆線,術后3~4 周斷蒂,4 周拔出克氏針,開始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定期隨診,防止瘢痕攣縮及肌腱粘連。
本組8例術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現表皮下水皰,經換藥后愈合,無皮緣壞死、切口感染等術后早期并發(fā)癥。隨訪時間為10~48個月,患者手部皮膚無瘢痕攣縮,皮瓣質地柔軟,外形滿意,各指無麻木等感覺異常。患指掌指關節(jié)及各指間關節(jié)主被動屈伸活動可達到或接近正常范圍,按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評定:患手運動功能優(yōu)7例,良1例,優(yōu)良率為100%。本組隨訪患者無復發(fā)病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57 歲。雙手掌腱膜攣縮病史8年,當時于外院行手術治療,術后一年復發(fā)。專科查體:雙手可見攣縮狀硬結,患指屈曲畸形,無法完全伸直,其中左手小指掌指關節(jié)(MP)和近指間關節(jié)(PIP)總屈曲角度超過135°,PIP 屈曲角度超過90°。術中設計連續(xù)“Z”字形切口,左手小指行“H”形切口,切除攣縮的腱膜,松解各指關節(jié),切開小指近指間關節(jié)掌板,克氏針固定。根據左手小指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于環(huán)指設計鄰指皮瓣并轉位修復小指受區(qū)。環(huán)指供區(qū)取同側上臂中厚皮片游離移植,荷包加壓縫合。術后3 周斷蒂,4 周拔除克氏針,早期逐漸行功能康復訓練。術后隨訪2年,皮瓣外形滿意,手指屈伸功能可達正常,無復發(fā)(圖1-10)。

圖1,2 掌腱膜攣縮術前外觀

圖3,4 左手掌側“Z”形切口及小指“H”形切口設計

圖5,6 切除攣縮的腱膜并縫合皮膚

圖7,8 根據小指皮膚缺損面積設計環(huán)指鄰指皮瓣

圖9,10 術后1個月隨訪外觀
掌腱膜攣縮癥是掌側皮下組織纖維增生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種族、遺傳、創(chuàng)傷等因素相關。其病程進展緩慢,但若不控制,可導致手指各關節(jié)進行性和不可逆的屈曲攣縮[5,6]。本病一旦確診,除病變輕微,無明顯功能障礙,或發(fā)病時間較長,癥狀無明顯進展的患者外,其余均應采取治療,早期可采取理療、放射治療、藥物治療的方法控制病情進展[7,8],而對于掌腱膜攣縮相對嚴重的患者,包括掌指關節(jié)攣縮超過30°,及出現任何程度的近位指間關節(jié)攣縮,手術治療仍是最好的方法[9]。手術方式有皮下掌腱膜切斷術、部分掌腱膜切除術、掌腱膜全切術、皮膚掌腱膜切除術、截指術等。掌腱膜切斷術因只離斷掌腱膜,術后復發(fā)率較高。掌腱膜全切術及皮膚掌腱膜切除術適用于病變范圍大、攣縮嚴重者,但該術式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且易造成術后的組織粘連及瘢痕攣縮。截指術僅適用于高齡嚴重屈曲患者,并不推薦。現臨床上常用部分掌腱膜切除術治療掌腱膜攣縮癥患者[10]。
對于部分掌腱膜切除術,切口及皮瓣可根據攣縮肌腱部位、范圍、形態(tài)、大小及皮膚粘連的情況進行設計,如“齒”狀切口、“Z”字切口、“S”形切口、“L”形切口、直切口聯合“Z”字改形切口、連續(xù)“Z”字形切口等方式[11-13]。而對于Ⅲ期以上的嚴重屈曲攣縮畸形,當切除攣縮腱膜的患指伸直后皮膚缺損面積大,并常伴有肌腱及神經血管束的外露,單獨應用“Z”字皮瓣無法覆蓋創(chuàng)面時,應考慮行鄰指皮瓣轉移修復皮膚缺損[14]。本組8例小指近指間關節(jié)屈曲角度均達到或超過90°,我們對攣縮手指進行詳細評估,根據屈曲攣縮程度及病變位置,先設計“Z”字形切口,然后在小指近指間關節(jié)處設計“H”形皮瓣,這樣患指不僅能達到最大程度的伸直,同時通過聯合“Z”字皮瓣的轉位,能盡量減少患指皮膚缺損的面積,減小鄰指皮瓣的切取范圍,達到良好手術效果。
⑴因病變侵犯真皮層使局部皮膚變薄,在皮瓣切取時,注意剝離皮膚必須細心,特別是有皮下結節(jié)時,爭取將皮膚剝離完整,同時注意保護皮瓣下真皮血管網,確保皮瓣正常血供[15]。⑵縫合時不宜過密過緊,以免引起皮膚皮緣的壞死,術中應使用雙極電凝止血,并留置引流條,防止術后血腫發(fā)生。⑶掌腱膜攣縮后,可使手指血管、神經走行發(fā)生改變,常包埋在病變索條間,術中需細心分辨以防止損傷。⑷因手指的長期屈曲攣縮,伸直后會造成血管的牽拉,術中若觀察患指出現血運障礙,應暫時行略屈曲位固定,以確保血運良好,后期逐漸調整伸直角度。⑸切取鄰指皮瓣時皮瓣蒂部應選擇在指動脈固有動脈背側支穿出點[16],同時注意皮瓣切取應在肌腱膜表面剝離,以利植皮皮膚成活。
綜上所述,應用鄰指皮瓣聯合“Z”字成形術修復嚴重屈曲畸形的Ⅲ期以上掌腱膜攣縮癥,手術操作相對簡單,臨床效果也較為明顯,避免了截指的可能,患者接受度高,可作為嚴重掌腱膜攣縮癥的治療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