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強,范春海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手足外科,河南商丘476000)
手部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上較常見,手術方法多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缺損的修復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兼顧功能與美觀。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20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18~51 歲,平均38.2 歲。傷因:機器擠軋傷10例,重物壓砸傷6例,電鋸傷4例。傷情:手背部軟組織缺損14例,手掌部軟組織缺損6例,均伴有掌指關節及部分掌骨和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積:6.5 cm×9.0 cm~9.5 cm×12.0 cm。
創面處理:首先對患肢創面進行徹底清創,若伴有骨折、關節脫位,則采用手法復位,然后用克氏針內固定;如有血管、神經、肌腱損傷,則Ⅰ期進行修復;皮膚軟組織缺損區使用凡士林紗布覆蓋,或行VSD 治療,培養肉芽組織,對創面妥善保護[1]。通常情況下,7~10 d 后采用股前外側游離皮瓣進行修復,修復創面時需再次進行徹底清創、止血,并仔細解剖出腕部鼻煙窩處的橈動脈手背支和頭靜脈備用。
皮瓣設計與切取:根據手部軟組織缺損形態和面積設計皮瓣,按照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標識血管。以骼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為軸線,標記此連線的中點,將皮瓣長度的2/3 設計于骼髕連線中點以遠,寬度的2/3 設計于骼髕連線中點以外。皮瓣周緣比創面寬1.0 cm 即可[2]。采用腰部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后,先于皮瓣內側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沿闊筋膜表面向穿支血管方向分離皮瓣,于穿支血管附近切開闊筋膜并掀起皮瓣,沿血管向深部走行方向分離至分支起源處,然后切開皮瓣外上緣,在淺、深筋膜間尋找并向近端分離出適當長度的股外側皮神經后,切斷并做標記。切開皮瓣周緣,于闊筋膜表面進行分離,至穿支旁1.0~5.0 cm 環形切取闊筋膜,于肌間隙處分離股神經,根據血管蒂長度向近端分離至旋股外側動脈降支或橫支。完全游離皮瓣后斷蒂,根據受區橈動靜脈和頭靜脈與創面的位置, 切取足夠長度的血管蒂[3]。將皮瓣移植至受區,并用3/0 黑色肌腱線間斷縫合數針固定,在顯微鏡下用9/0 無創尼龍線將旋股外側動脈降支與腕部鼻煙窩處橈動脈手背支吻合,皮瓣靜脈與頭靜脈及橈動脈伴行靜脈吻合,股前外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淺支接合。皮瓣下放置引流條,適當加壓包扎,患肢石膏托外固定。皮瓣供區直接縫合或大腿取中厚皮片植皮[4]。
術后處理:傷口內放置引流條,術后24~48 h視傷口滲出情況拔除。術后絕對臥床休息,石膏托制動患肢1 周,皮瓣包扎時開窗以便觀察皮瓣血運,遇到血管危象及時處理。常規應用抗炎、解痙、抗凝、活血化瘀等藥物。術后3~4 周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行功能訓練,被動活動各關節,先從大關節開始,逐漸活動至小關節[5]。
本組2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在術后第2天出現皮瓣顏色發暗,考慮為皮瓣張力過大,靜脈回流受阻,在皮瓣張力較大處拆除部分縫線后緩解。20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年,其中6例因皮瓣較臃腫需Ⅱ期整形處理,余皮瓣外形良好,質地柔軟,彈性好,具有保護性感覺和排汗功能(圖1-6)。

圖1 術前情況

圖2 皮瓣設計

圖3 皮瓣切取

圖4 皮瓣切取

圖5 術后修復

圖6 術后供區
⑴血管解剖變異占20%,第1 肌皮動脈穿出點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中點附近,遠離中點或缺如[6]。為了解血管情況術前應用多普勒血流儀探測,或進行動脈血管造影,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如無多普勒血流儀或無血管造影條件,術中未找到第1 或第2 肌皮穿支,即應放棄此手術方案。⑵切取皮瓣時,應采用內外“會師”法,向股直肌及股外側肌之間游離,最終從肌間隙內將降支游離出來,可使皮瓣順利切取。若血管蒂不夠長時,切斷部分股直肌,向深部解剖可增加1.0~2.0 cm 長度,皮瓣蒂部可帶少部分肌袖于皮支血管附近,以免損傷血管。⑶若創面壞死組織較多,失活組織不易被徹底清除,術后發生感染可能性大,故應持續應用抗生素3~5 d 預防感染[7]。皮下放置引流條24~48 h。
其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8]:⑴供區隱蔽,皮瓣可切取面積大。⑵皮瓣血管蒂較恒定,血管蒂長,管徑粗。⑶不犧牲主要血管,對供區功能和外形影響較小,可攜帶部分股外側肌肉填塞深部空腔。⑷包含股外側皮神經,皮瓣有一定的感覺存在。主要缺點:⑴皮瓣切取時對供區軟組織損傷較大。⑵存在解剖變異可能性,皮瓣血供可能不是旋股外側動脈降支,而是橫支,且皮支穿出部位有高位、低位,甚至也有缺如,從而導致誤傷血管或中止手術[9-11]。⑶該皮瓣較厚,修復后手部創面外形較臃腫,常需行皮瓣整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