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成光 任永力 成剛
摘 要 文章首先根據已有的文獻梳理,厘清了科普人才的概念,基于舒爾曼的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理論,構建了科普人才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結合泰勒的課程開發理論,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及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初步構建了科普人才培訓課程的框架,并提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相結合及受訓科普人才配套政策的培訓課程實施策略。通過科普人才的科普能力提升的課程培訓,以期打造一批在行業內、區域內具有一定引領示范作用的科普人才。
關鍵詞 科普人才;科普能力提升;知識結構;培訓課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004-03
在國際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各國越來越意識到國際競爭聚焦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依賴于科技人才的創新,科技人才的成長則根植于全民科學素養的環境中,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依賴于有效的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發表題為《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的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科學技術的普及與傳播,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1 ]。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公民科學素養得到穩步提升,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從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的數據來看,2001年為1.4%[ 2 ],2007年為2.25%[ 3 ],2010年為3.27%[ 4 ],2015年達到了6.20%[ 5 ],但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達到了6.9%,這表明我國在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有效化解創新型國家建設與公民科學素養低下的矛盾呢?打造一大批合格的科普人員是首要任務,為此,中國科協制定了《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目前,我國雖然科普人才總量已達176萬,但問題也比較突出,具體體現為:專職科普人才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職科普人才隊伍不穩定、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短缺……高水平科普人才匱乏等[ 6 ]。
為快速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認為,可以借鑒我國“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方式,先通過骨干科普人員的培訓,進而通過骨干科普人員帶動區域科普人員科普能力的提升。
本文從厘清骨干科普人員的內涵入手,基于泰勒課程原理,構建骨干科普人才科普能力提升的培訓課程框架,最后提出該課程實施的策略,以期提升我市科普人才的科普能力。
1 科普人才的內涵、知識結構
1.1 科普人才的內涵
中國科普研究所鄭念研究員對我國科普人才分別從發展歷程、存在的問題及專業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認為科普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把這些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向公眾進行傳播普及的能力, 或者具有協調管理科普工作的能力。《綱要》對科普人才的定義是“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并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
從以上可以看出,科普人才有如下特點:
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具備將科學技術知識通俗化處理的能力,即科學技術知識的再創造能力;具備采用大眾傳媒進行科技傳播的能力;具備科普活動策劃、實施、評估的能力。
1.2 科普人才的知識結構
進行科普其實是科學教育的另一方面,屬于非正式科學教育的范疇。在研究科學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不同的學者紛紛對其展開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教育家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 7 ]。
該理論認為,出色的學科教師的知識不是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教師的學科知識有效的轉化為教給學生的學科知識的知識。自從舒爾曼提出PCK以來,學者們對其進行了不斷的修正與完善,目前一致認為,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學科知識,這包括所教學科涉及的學科內容知識、實質結構知識、思維方法等;
2)學生對特定學習內容的知識,這包括學生的前概念、特定的學習困難等;
3)表征方式與教學策略,即教師能利用類比、隱喻、圖示等有效的表征方式或教學策略把學科知識呈現給學生的知識;
4)課程知識,這是指教師能從學科知識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知識;
5)評價知識,教師能采用有效的評價方式測評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結合舒爾曼的學科教學知識理論及科普人才的特點,科普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科學素養的知識;關于受眾(傳播對象)的知識;關于科技傳播策略的知識;關于科普效果評價的知識。具體而言,科學素養的知識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想;關于受眾的知識,這主要涉及傳播心理學的知識,包括受眾興奮點的激發、受眾接受性的了解、受眾接收科普知識的方式等;關于科技傳播策略的知識,這主要是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再創造的能力知識,即將科學技術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受眾;關于科普效果評價的知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受眾接受科學技術知識的評價維度的知識,另一方面是關于科普效果評價方法的知識。
2 科普能力提升培訓課程構建
構建科普人才的知識結構以后,就可以開發相應的培訓課程了。關于現代課程開發的經典理論是泰勒原理。
2.1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由美國著名的課程論專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該理論涉及到課程開發的4個命題:
第一,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第三,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第四,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8 ]
這4個命題揭示出了課程開發的步驟: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學習經驗(內容)、組織學習經驗、評價教育結果。泰勒原理是基于美國“八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這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失業率的劇增及學生的大量退學。改進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以緩和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成了當時美國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美國進步教育協會率先發起了一項著名的“八年研究”,泰勒是這一項目的主持人,該項目的成果集中體現為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這本著作已經出版,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傳播,該書提出的課程開發原理被譽為“西方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
2.2 基于泰勒原理的科普人才培訓課程框架
2.2.1 課程目標:培養具有一定區域科普引領力的科普人才
《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科普人才的總目標是:
到2020年,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科普人才總量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結構明顯優化,地區布局、行業布局趨于合理。
為達到此總目標,本培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分批短期培訓,打造一批在各行業、各區域的優秀科普人員,使他們在各行業、各區域內具有科普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這一批優秀科普人員對行業內、區域內的人員進行培訓,從而提升行業內、區域內科普人員的科普能力。
2.2.2 課程內容:科普人才知識與技能及培訓者培訓技能
培訓的內容可以分為4個模塊:
模塊一是關于科普人才專業理念課程;模塊二是專業知識課程,包括科學素養所涉及的知識和一般的關于科學與人文的通識知識;模塊三是科普技能的課程;模塊四是培訓技能的課程。
通過模塊一課程的學習,其目的是提高科普人才的專業信念,為科普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通過模塊二課程的學習,首先,加深學員對當代科學素養模型的理解,為明確科普內容奠定基礎;其次,夯實學員專業領域的科學技術知識,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最后,通過科學與人文通識知識的學習,樹立大科學的理念,為受眾創造創新的沃土。
通過模塊三的學習,一方面提高學員對受眾學習心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學員的科普技能,另外,學員還能評價科普的效果。通過模塊四課程的學習,學員掌握培訓課程的開發、實施、管理的知識,為學員進行行業內、區域內的科普人員的培訓做好準備。
2.2.3 課程實施:學員篩選及培訓形式
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的培訓實施,學員的挑選條件是:在行業內、區域內具有一定成績的科普人員,能通過培訓帶動行業內、區域內的科普技能的提升的科普人員;課程采用面授和遠程研修、課程理論與科普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2.2.4 課程評價:培訓學員的科普能力及科普領導力
評價學員課程學習的標準,一方面是自身科普技能的提升,即科普活動組織得有效果,科普活動策劃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是科普領導力,即培養并帶動行業內、區域內的科普人員數量的增加及科普能力的提升。
3 科普能力提升培訓課程實施策略
為保證培訓課程的有效實施,不僅應該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方面有所創新,而且還應該給予受訓科普人才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
3.1 培訓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
在培訓形式方面,培訓的形式應該豐富多樣,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到培訓的效率及經費等問題,為突破這些問題,可以采取在線研修與面授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培訓。
關于理論知識方面的課程,可以通過網絡研修的形式進行,學員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專家的講座視頻,專家定時在線答疑,這樣克服了時空的限制,學員可以隨時隨地的完成學習。
關于專業技能的操作性課程,應該以面授為主,輔助性的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面授的形式可以是以專家做報告的形式,也可以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在科技館、中小學科學課堂等場所進行實戰訓練。
3.2 培訓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科普人員培訓的內容,一些關于技能性的知識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彌補,一些科技前沿、科技思想、通識知識可以通過集中培訓解決,關于專業領域內的科技知識則應該通過培訓課程關于專業信念引領,使學員自身通過努力進行完善。
與此同時,關于科普的技能性內容的培訓,不僅應該有科普理論的指導,而且還應該有科普實踐的訓練,只有通過這樣的理論與實踐形結合,學員的科普技能才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探索配受訓科普人才套政策政策
為了發揮接受培訓的科普人才在行業內、區域內的引領作用,應該在科普人才培訓學員的選取、培訓考核及專業發展規劃及獎懲等方面進行相關政策的探索。通過這些政策的建立,可以使培訓人員的選取、權利與義務有章可依,與此同時,通過獎懲制度的建設還可以提高學員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其從事科普的熱情。
4 結論
本文從科普人才的內涵出發,探索了科普人才的知識結構,基于泰勒理論初步搭建了科普人才科普能力提升的培訓課程框架,并提出了相關的培訓課程實施的策略。
因科普人才的知識結構是一個動態的知識結構,且培訓課程的框架沒有經過專家的論證,因此,關于這兩方面的問題還應該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6-06-01(002).
[2]中國科協“2001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組.2001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J].科學中國人,2001(11):10-11.
[3]2007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發布[J].科協論壇,2008(12):48.
[4]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J].科協論壇,2015(10):37-38.
[5]王以芳,房瑞標.中國科協發布——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J].科協論壇,2010(12):30.
[6]中國科協.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http://www.cast.org.cn/n35081/ n35488/12123725.html.
[7]蔡鐵權,陳麗華.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91-96.
[8]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