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迎春
摘 要 縣級廣播電視臺要抓住當前業已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縣級媒體“融媒化”改革歷史機遇,多策破解自身長期存在的人才緊缺核心制約因素,以選用育留高水平穩定人才隊伍為重心,扎實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充分發揮其在基層輿論引導格局中的主導性關鍵性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縣級廣播電視臺;人才隊伍建設;融媒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033-02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移動互聯網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由“兩微一端”新媒體“井噴式”發展催生的融媒體時代已全面到來。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刻改變帶來的嚴峻沖擊和挑戰面前,處于我國廣電傳媒行業最基層的縣級廣播電視臺,要緊緊抓住當前業已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縣級媒體“融媒化”改革歷史機遇,多策破解自身長期存在的人才緊缺核心制約因素,以選用育留高水平穩定人才隊伍為重心,扎實推進箭在弦上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充分發揮其在基層輿論引導格局中所應有的主導性關鍵性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1 縣級廣電臺的發展及現狀
縣級廣播電視臺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響應國家“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方針,在整合原縣級廣播站人財物資源開辦地方電視頻道基礎上,應運而生的縣級主要輿論宣傳陣地。在伴隨日益向縱深推進的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縣級廣播電視臺肩負新聞宣傳和事業建設雙重重任,一方面承擔著將上級黨和政府聲音及時傳遞到千家萬戶的重要職責,同時又成為縣級黨委、政府動員組織人民群眾推進工作的重要工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然而,毋庸諱言的是,受長期以來傳播覆蓋渠道單一、政府投入不足、自身造血功能差、設施設備整體落后以及人事壁壘等多重因素影響,縣級臺作為重要輿論陣地的功能發揮不足,其業務發展提升的空間雖然很大,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又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解構縣級臺“先天性”生存發展困境的諸多形成要素可以明顯發現,縣級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以人才緊缺為突出代表的人力資源問題,已成業內公認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瓶頸。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以老廣播人、“子弟兵”和為數不多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三分天下”的體制內占編人員平均年齡偏大,專業化程度不高,“老人”“閑人”現象突出,基層廣電人才接續斷層顯現;近10多年受日趨緊縮的“編制天花板”限制難于解決事業編進人,造成新聞宣傳板塊各大崗位均以大量年輕臨時工支撐為主,非在編人員缺乏團隊歸屬感,待遇低,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以節目播出和廣電網絡傳輸為主的事業建設板塊公司化市場化運作衍生的社會化用人現象已成主流,其人員兼職、兼崗現象普遍,存在意識形態管控風險;適應互聯網新媒體特點的采編播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幾近空白等等。縣級臺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存在的這些不容忽視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亟待在即將全面推開的以縣級廣播電視臺為主體的縣媒“融媒化”改革中予以一攬子解決,從而實現以強勁人才保障破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2 縣級廣電臺融合發展的人才攻略
何為融媒化抑或融媒體?所謂融媒化、融媒體,并非指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整合電視、廣播、報紙、政府網站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縣域所有公共媒體資源,通過其部門、平臺、內容、渠道、數據、技術、人才、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樣生成、多元傳播、輿情可控、科學評價、高效應用”的中央大廚房式現代新聞資訊采編生產流程和模式,呈現網、報、刊、臺、“兩微一端”、手機臺(報)等共同發力的智慧全媒體生態。所以說,此輪基層“融媒化”改革對于縣級廣播電視臺而言,無疑是一次全面提升其傳播功能、傳播手段和傳播價值的革命性“自我救贖”,對于保住其縣級輿論喉舌重要陣地具有非凡意義。基于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兩大職能定位,中央深改委第五次會議進一步提出組建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深化機構、人事、財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調整優化媒體布局,推進融合發展”的要求,立足當前縣級臺人力資源構成現狀,結合南方先行地區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筆者以為,融媒體時代的縣級廣播電視臺需從以下5方面統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2.1 攻克編制堡壘,打通體制外采編人才成長通道
編制即體制,擁有編制即代表進入體制。在基層傳統媒體對人才吸引力每況愈下的今天,以正式編制條件留住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加盟,對于鍛造一支戰斗力強的縣級黨媒宣傳隊伍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南方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電視頻道專業化細分,加上新媒體管道動輒七八個傳輸平臺,為全國縣級臺“融媒化”改革樹起了行業標桿。在新的融媒體中心建設實踐中,各地過去為縣級臺設置的三五十人的編制規模,已遠遠不能適應縣級臺日益拓展的業務版圖,根據融媒體發展實際擴大人員編制已勢在必行。當然,各地落實擴編不一。改革中,對于仍不能轉換身份的長期合同制聘用人員和優秀臨時工,其個人工資、社保、職級晉升等均應與體制內人員同等對待,即享受“準事業編”,并要為其提供動態性轉正機會。如此,將有效扼制縣級臺長期存在的人才周期性流失大問題,形成人才集聚新優勢。
2.2 推行制片人制度,強化正向激勵,在薪酬改革上求得突破
誕生于廣電時代的制片人制度,是以制片人為領頭羊的欄目組為考核單位,電視臺在對其進行任務分解、題材報批、內容審查管控下,給制作團隊釋放一定的用人及財務自主權,鼓勵其優化組合,創新創精。通過此輪縣域媒體大整合,在政府“輸血”+平臺“造血”雙輪驅動下,縣級臺將突破長期制約其生存發展的資金瓶頸。另一廂面,與融媒體時代輿論管控、傳輸時效、創新壓力同步強化相適應的員工勞動強度勢必成倍提升。兩相結合,縣級臺實行制片人制度條件已經成熟。對此,決策層要多支持,少干預,大膽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根據融媒體年度宣傳架構細化確定若干攝制項目,進行項目預算與臺內競爭性發包,項目交工過審后,剔除成本之外的盈余由制片人全權分割。以此體現績效,激發編導、制片人專注于內容生產,奉獻新品精品,提升融媒體品質,從而有效革除縣級新聞單位長期吃大鍋飯的“痼疾”,推動薪酬改革。
2.3 以市場化方式引進優秀信息技術人才,為融媒體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相較于采編人才的“流失性”不足,支撐縣級融媒體發展的技術人才更為緊缺。融媒體中心建設,不僅要沿用廣電時代的那批電視傳輸工程技術人員,更需一批懂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媒體+)等前沿信息技術的高端人才坐陣深耕,推動融媒體與網絡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斷創新拓展其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等便民服務范疇,確保融媒體“服務群眾”功能快速隆起。而現實情況是,短期內從縣級臺和當地政府網站找人勝任幾乎都不可能,多方式靈活引進省級以上電信部門、實力互聯網公司及至國內各大門戶網站領軍技術人才直接為我所用,確保縣級融媒體從建設伊始就站在新技術的制高點上,方為上策。對引進的高端技術人才,可實行年薪制待遇,經濟發達地區或自營有線電視網絡財力雄厚的縣級臺,還可探索設立平臺營收股權激勵機制以留住核心人才。當然,一些業內高級采編人才的引進使用,也可借鑒此法。
2.4 全面壓縮“老人”“閑人”,以大調整大重組促進人力資源優勢大迸發
新聞堪比戰爭,電視臺并非清閑單位。以改革為契機,壓縮清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老人”“閑人”,是為當務之急。“老人”“閑人”屬于體制內人員,一趕不走,二不好用,是縣級臺人事管理的糾結點。對于距法定退休五年以內、不能勝任融媒體創新性實務的大齡人員,可根據個人意愿安排內務管理、后勤保障等工種,亦可創新政策鼓勵提前退休騰出編制。對于那些游走于灰色地帶的一批“閑人”,須按國家有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辦法向其施壓,引導回歸體制奉獻價值,否則,予以清理淘汰。媒體融合之際,正是人員大調整、機構大重組的重要時機,縣級臺要下大力氣調整不適應融媒體運作的部門設置和人員配置,實施新一輪全員性競聘上崗,將更多人力資源投放到新聞采編和融媒體建設一線,特別要為新設立的移動新聞平臺和融媒體“政務+服務”平臺充實人員。通過深挖人才內生動力,為鍛造一支堪當重任的基層黨媒宣傳隊伍奠定堅實基礎。
2.5 設置融媒體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實現全員專職培訓常態化
歷經“融媒化”洗禮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搭上了互聯網海量信息傳播的輿論戰車。面對日益激烈的現代新聞資訊傳播競爭和業已全面打響的人才戰,縣級臺亟需成立專門的融媒體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組織開展文案寫作、圖片處理、視頻剪輯、數據可視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等微觀實用技術的常態化專職培訓,并適時關注現代制作人培訓、職業經理人培訓、法務培訓、“三審”培訓等宏觀領域,盡快培養出一批懂制作、懂經營、懂市場、懂體制“一專多能”的媒體尖兵和精英管理團隊。選用育留人才務需培神固心。融媒體專職培訓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熔鑄員工強烈的黨媒文化,特別要提升年輕一代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忠誠度和事業感,引導他們立足基層,甘于奉獻,自覺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通過建立堅決的人才培訓機制,全面細化提升人員從業素質,以期從容應對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
3 結論
人是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資源是媒體生存發展的第一資源,事關媒體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適應新時代做好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和新聞輿論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解決好人的問題,以此切入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實現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基層廣電融媒化“基因再造”,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縣級廣播電視臺改革重任在肩,發展前景可期。
參考文獻
[1]林光明.“融媒體”對縣級媒體發展的作用[J].科技傳播,2015(11):195-196.
[2]謝新洲.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EB/OL].人民網,2018-11-8.
[3]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EB/ OL].新華網,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