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笑田
摘 要 八集系列專題片《甲午推想》是北京電視臺《軍情解碼》欄目為了紀念、更重要的是反思120年前對于中國具有特殊意義的海戰——甲午海戰,而特別制作的系列專題節目。節目組邀請權威歷史專家薩蘇、陳悅,軍事專家張召忠,房兵,通過講述甲午戰爭史上那些“改變歷史的時刻”,揭開甲午戰爭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進行具有現實意義的思辨,望古思今,以其為鑒。
關鍵詞 歷史題材;創新;過程;方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169-02
在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之際,《甲午推想》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創新,節目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觀眾和媒體同行的好評。回想整個的創作過程確實值得總結。
1 系列專題片《甲午推想》創作過程中為什么要創新
《甲午推想》不是對甲午戰爭的簡單重復,而是讓今天的觀眾,從120年前的戰爭對壘的雙方細部著眼,從歷史真實著眼,讓我們重新更加深刻地審視這段歷史。
針對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軍情解碼》欄目的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翻閱了很多的歷史書籍,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情,所有創作人員一遍遍的問自己,當年的北洋水師,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日本當時根本排不上名。但北洋水師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最后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我們為什么失敗?我們為什么敗得那樣慘?那場戰爭對中國后來幾十年有什么影響?那場戰爭對我們的今天有何借鑒?中日兩邊有關甲午的書籍、后人拍攝的影視作品很多,大部分都站在自身的角度如實地記錄了當時歷史的事實。
如何從大量的資料中分析出“強大”的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如何讓觀眾從戰爭對壘的雙方細部著眼,從歷史真實著眼,讓我們重新更加深刻地審視這段歷史?這是《甲午推想》創作中需要創新手段才能解決的問題。
2 《甲午推想》創作中做了哪些創新
2.1 角度創新:帶著問號創作,一次次“假如”引領觀眾的思維穿越時空
2014年,習總書記提到甲午時曾說過,“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習總書記憂思深遠的講話,發人深省。
《甲午推想》采用“假如……”的方式,不追求大而全地總結介紹戰爭全過程,而是從不同切入點、不同視角對既成結果進行反思、辨析,力爭從中探尋到具有規律性和現實借鑒意義的觀點,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角度呈現這場改變了近代中國發展歷程的戰爭。
八集系列片《甲午推想》不是簡單的甲午戰爭的重復,而是對歷史的敬畏,是思辨,是我們從這段歷史中思索到底要獲得什么。采用“假如……”這樣的方式,給了普通觀眾一個新的視角和新的高度。
系列片《甲午推想》八期題目分別為:第一集:假如清軍炮彈全部炸響。第二集:假如日本沒有情報。第三集:假如北洋水師不采用雁行陣。第四集:假如李鴻章沒有犯錯。第五集;假如沒人臨陣脫逃。第六集:假如援軍都到位。第七集:假如清廷拖下去。第八集:甲午,沒有假如。每一集都采用這種設問的方式。
比如第一集:假如北洋水師炮彈全部炸響?
在120年前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慘遭敗績。曾有史料稱,是因為戰斗中“北洋水師的很多炮彈不能炸響”導致了艦隊慘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豐島海戰中,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曾被北洋水師一炮擊中心臟部位,但為何炮彈卻沒有爆炸?假如清軍的炮彈都能炸響,北洋水師真的有改變歷史的機會嗎?
比如第五集:假如沒人臨陣脫逃?
臨陣脫逃,乃兵家之恥!但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清軍在戰場上卻接二連三地出現逃兵!葉志超與方伯謙,這兩個并不是主宰戰爭勝負的人物,是如何直接影響了戰爭的成敗?假如他們沒有在陸、海戰場上先后逃跑,整個甲午戰爭的局面會不會有所改變?
每一集不僅題目采用設問方式,就是節目簡介、甚至節目呈現也都采用設問的方式,通過在甲午戰爭歷史中眾多的內容一點點抽出線索,就像撥開塵封久遠的歷史真相,讓觀眾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 小切口、大主題
巧妙的策劃最為集中的表現在“小切口,大主題”上。《假如清軍炮彈全部炸響》《假如北洋水師不采用雁形陣》等,都是選取大事件進程中的歷史細節,從歷史的具象開掘歷史的深度與現實的警醒意義,形象生動,引人入勝。但是對細節背后的意義解讀,層層展開,理據鮮明,具有相當深刻的歷史認知,極具感染力,也極具說服力。在《假如沒人臨陣脫逃》這一集中,從軍隊建設、戰斗意志、制度、文化等多個層面,揭示出歷史沒有假如,臨陣脫逃是必然,況且甲午之敗,哪里是幾個逃兵能左右的。同時,也極具現實意義地指出了貪腐與戰斗意志消沉的關系。國運衰微、戰場潰敗、民族危難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陳腐、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在《假如李鴻章沒有犯錯》一集中,通過一系列事件和文獻記載的分析,指出國家戰略的錯誤、作戰決心的缺失,由此可見,即使李鴻章不犯錯,也根本無法扭轉戰局。修修補補、搞點洋務,充其量不過是困境下的一種應激反應,沒有變革制度的勇氣、沒有完整的現代化進程、沒有決戰決勝的意志,失敗早已注定。
系列片《甲午推想》從一個個局部的歷史事件和細節入手,透過制度、戰略、文化、社會、思想等多重視野,揭秘甲午戰爭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進而形成對戰略全局的分析,得出有益的戰略警示。這樣的文化信念、文化理想以及價值堅守,正是電視媒體的平臺功能、平臺價值之所在。而這樣一部具有內在精神品格和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以沉著、大氣、深邃、厚重的方式,讓被紛雜信息裹挾的人們有了沉淀和駐足的機會,進而進行歷史性、集體性、時代性的思考,穩固民族富強、制度進步、國家強盛的堅實坐標。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哀痛,也催動了民族的覺醒。兩個甲子之后的今天,《甲午推想》從新的視角和新的高度,給民族的歷史思考提供了新的視野,使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審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劇,以古鑒今,居安思危,增長戰略智慧,看清歷史走向,堅定信念,強國強軍。
2.3 形態創新: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段
系列片《甲午推想》始終將講述空間還原成為歷史現場,讓講述人“穿越”成為“歷史現場中人”,讓講述部分變得有如身臨其境、扣人心弦。
節目拍攝制作過程中,北京電視臺制作部等技術部門全程跟進,與內容創作高度融合,比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段,通過藍箱虛擬技術在演播室還原甲午海戰時期關鍵節點的各種場景,詳實的史料再現,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講述人在重新構建的歷史場景中講述,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與歷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零距離”觸摸的感受。讓普通觀眾無障礙理解歷史概念和嚴肅命題,消除了當代和歷史的隔膜感。
另一方面,在大場景中,實地拍攝旅順、劉公島等部分海戰遺址,挖掘那些讓人產生回味的細節:北洋海軍曾用過的陳舊炮彈、北洋海軍濟遠艦航行燈罩等等,講解者就在這真實與虛擬結合的場景中講述一個一個的假如,讓每一個觀眾身臨其境,在真實的歷史面前了解甲午失敗的根本原因。
3 《甲午推想》創新取得好的收視效果,好評不斷
八集系列片《甲午推想》播出后,北京市委宣傳部、各級閱評員和許多觀眾都對節目給與了很高的評價,通過創新,《甲午推想》節目很好的處理了幾個問題:
1)處理好了古今的關系。
當下恰逢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且由于日本當局的錯誤做法導致中日關系緊張,此時策劃這樣的系列節目無疑具有顯著的時效性。
2)處理好了大與小的關系。
節目不但視野開闊,而且聚焦細節,做到了大小兼顧、點面結合。
3)處理好了述與評的關系。
翔實的史實和點睛的評論使得節目敘議交融,有史料、有思想、有情懷。
4)處理好了實與虛的關系。
一次次“假如”引領觀眾的思維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既具有感染力,又不乏警醒性,因此可謂創意獨具匠心。
參考文獻
[1]鄒詩穎,章穎.蒙太奇手法在當代城市宣傳片創新中的作用[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6(4).
[2]莫非.試論電視專題片故事化的敘事手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6(3).
[3]寇棋堯.電視專題節目中故事化敘事及其動因分析[J].新聞傳播,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