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秉蘅
【摘要】在當今的電視節目體系中,直播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節目樣式和制播狀態。直播為新聞傳播帶來全新的時空觀念,以其時效性、貼近性和交流性三大特點成為現代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記者作為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重要主體,不僅是新聞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新聞質量的把關者。因此,記者的現場表現、能否同演播室密切配合往往決定了一場直播的成敗。本文從記者在直播報道中的作用出發,探討直播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應具備哪些素質。
【關鍵詞】新聞直播:電視記者:現場;語言策略:移動視頻直播
電視新聞直播是一種常態的新聞報道方式,是新聞節目采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直播改變了新聞節目的編排方式和節目形態,體現了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的實力,媒體也通過直播樹立起了“權威、公正、可信”的公眾形象。新聞直播對于其從業人員,特別是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包括新聞業務基本理論、心理、思維、語言表達、溝通、應變等方面。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好的現場報道要口條清楚,沒有“這個”“那個”“呃”之類的語言表達,但是這樣的現場報道狀態,其實只是每一位出鏡記者要過的基礎關。
一、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報道
與其他媒體和報道方式相比,電視新聞在呈現方式上最明顯的特點就在于,所有的傳播內容都是由出現在鏡頭上的主播和記者傳遞出來的。報道者是傳播過程中的主導者,在視覺和聽覺上占據主體地位。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狀態,可以分為四層:順、暢、緩、急。第一層——順:就是要給自己設置目標,擺脫用來填補“頭腦空白”的口頭語。第二層——暢:要基本了解現場要呈現的內容。語言是有慣性的,而出鏡記者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嘴“跑”起來。第三層——緩在直播中要適當留白,不要把現場填得太滿。第四層——急對于好的直播連線來講,3分鐘時長是連線的基準線,5分鐘則是極限。在有限的時間里,記者要能夠給出短、平、快的信息量,必要時可以適當提快語速。
好記者一定是“活”在現場,而不是立在現場的。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能當機立斷地選擇并搶拍到具有形象特征的畫面,力爭達到在新聞中運用形象畫面來說話的最佳效果。體驗式報道是出鏡報道中最鮮活的色彩,如果某一件事物是可以親身體驗的,那么一定不要放過這個機會,要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最基本的報道依據。想要獲得第一手資料,記者就要學會把自己當作溫度計和風向儀,將現場信息做可視化的語言解讀,把現場能看到的、聽到的用到極致。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資深媒體人宋曉陽老師說過,現場報道離不開16個字:直播、錄播、突發、預測、動態、靜態、動態、靜態。這里的兩個動態,一個是要求出鏡記者動起來,盡量避免照片式出鏡,另一個動態是新聞現場本身的動態。想要在直播突發中保證雙動態,對出鏡記者是最大的考驗。在動態現場,攝像就是記者的后腦勺。最征服觀眾的一定是畫面,記者和攝像要做好有效溝通,將雙動態體現到極致。
想要真正把現場“盤活”,至少還要掌握一些簡單的“邏輯”。大的新聞現場,從來不缺乏好素材,而是缺乏好邏輯。出鏡記者從第一句話開始,就要構建自己的邏輯架構。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整條連線當中要提供幾塊大的點次,每一大點又想要延伸出多少個小的點次。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避免說羅圈話,減少現場中的“廢話”。
很多出鏡記者語言漂亮、華麗,但別人聽起來就覺得難受又別扭。問題出在哪?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跟采訪對象平等地交流、對話。新聞性事件要做到“真”服務,從觀眾視角出發,將專業術語轉換成人人聽得懂的“普通話”。在直播連線中如果出現問題,與其假假咕咕,不如直接說破。
二、手機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的語言策略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視頻直播行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尤其是移動直播更為突出。移動直播即為在移動平臺上進行的、與事件發展同步制作和播出的視頻信息發布方式。依托移動直播平臺巨大的用戶數量和可觀的點擊量,傳統媒體同直播平臺“聯姻”已成為常態。如今,新聞直播已經打破了大屏、小屏的界限,很多新聞事件都是大屏播出、小屏補充。而手機直播往往是“無互動不成型”的,呈現的是采訪過程、趣聞和背后的故事。出鏡記者在大屏上要實現的是節點性質直播,在小屏中要展現的是時段性質直播。如何填滿小屏中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內容,對記者的直播報道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在選題上,要貼近人性,有趣味、有娛樂性。在呈現上,要多抓干貨,注意記者感受和信息的配比。在語態上,要體現生活語態,如果你“裝”,網友肯定會不留情面地“撕”。在互動上,要想盡辦法把網友圈進來,設計代入感。整個直播的過程中要不嫌麻煩,時刻“重復”。與電視直播不同,手機直播的時間較長,隨時會有新人進入,這時記者就要不斷重復,爭取讓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現在在哪、在做些什么。
現在全民皆記者、全民可玩票,傳統媒體時常被唱衰??捎行〇|西“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真正能講好故事、參加“長跑”的只有記者,出鏡記者,是新聞的解析者,也是有溫度的堅守者。而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最重要的是時常問自己,我是誰?我需要做什么?
結語
近年來,新聞直播獲得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但新聞直播對出鏡記者有著極高的要求,出鏡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報道技巧才能保證新聞直播的質量。面對來自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傳統媒體記者更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探索更多有趣、多元、優質的直播方式。
參考文獻:
[1]崔林.電視新聞直播:現場的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詩文.出鏡記者[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溫安琪.新聞直播:移動直播的新探索[J].青年記者,2017 (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