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慧
摘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的日益富足,對精神文化有著更為多元化的追求。戲曲藝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歷漫長的演變過程,影響著許許多多代人,并伴隨藝術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我國藝術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爛的奇葩。就戲曲藝術發展而言,表演在戲曲藝術中占據較高地位如何有機地、合理地融入中國戲曲的表演技能,讓戲劇這樣一個文化產業在中國青年心中生根發芽,創作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劇目并創造出一批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是中國戲曲演出人的執著追求。戲曲表演經驗。為了呈現出良好的戲劇演出效果,本文指出我們應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戲曲;表演;演出經驗
在藝術場合,經常聽到演員說“有感覺”、“找不到感覺”或感覺不能位之類的話,可見,“感覺”對于一個演員來說有重要。這兒所說的感覺,是指演員要有一種藝術的敏銳性和靈感,這種感覺除了有一些先天的遺傳因素之個,更多的應該是演員在藝術實踐中體驗和揣摩人物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才能把握人物的心理,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演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如果沒有這種藝術感覺,很難成就一名出色的演員。尤其是事傳統戲曲的藝術工作者,一出戲演出百次,甚至一輩子,很容易產生麻痹感,在這種重復表演中,要能真正做到每次演出都有首次演出時的新鮮感和激情是很不容易的。
一、戲曲表演應經過完備的訓練
戲曲演員的表演,從教學到舞臺演出的排練,常常是從外及內的。教學訓練中的許多技能和成套的身段,都可以直接運用到人物塑造中去,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略作調整就可以了,例如起霸、趟馬、走邊……許多基本功的動作,組合以后也可以直接運用到人物的舞臺行動中。可是斯坦尼體系的演員形體訓練,基本上是芭蕾訓練,主要是訓練演員的氣質,形體的協調,很難直接運用到人物的舞臺行動中去。在戲曲演員的訓練和排練中,老師首先把角色在舞臺上的行動(身段),先教給演員,也就是從外部入手。有時候演員(學生)在學習時會問:“老師,為什么要這么做?”老師常常回答:“莫問,做一百遍!”老師也會說:“不要光是做,要走心!”老師的意思是,學生要在做的同時“悟”。也就是說,要從外到內,從體現到體驗,這套身段動作才有生命。
二、戲曲表演技巧美的構建
從戲曲表演藝術的視角看,其屬于技術性較強的藝術,因而對表演者的技藝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其技藝水平直接關系著表演的優劣。對于戲曲舞臺藝術來說,劇本屬于根本性問題,對戲曲藝術發揮整體影響,但表演技術水平才是制勝的法寶。眾所周知,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重要基本功,即技術技巧。所謂的基本功,是戲曲表演中所需要的最為基本及重要的技術技巧。“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可見,扎實戲曲表演技巧,才能使自身充滿藝術氣息,并在戲曲舞臺表演過程中,充分散發個人魅力,增強戲曲表演效果。
三、豐富創新戲曲表演的藝術模式
戲曲將有節律和較高文學性的詩詞歌賦、民間音樂通過“唱、念”的技巧,加上身段造型、中國傳統古典舞和民間舞、武打表演等構成舞臺戲劇場面的基本程式。這些程式化的創作方法并非隨意想象而來,而是一代代戲曲前輩經過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研究和提煉,并且在不斷的舞臺實踐中整合而成的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藝術特征的藝術模式。這種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劇情、內容的不同而不斷豐富與更新。往往是導演和表演者根據程式表演的基本規律發揮藝術創造力,靈活變通的設計人物所需的藝術語言,并且巧妙的融入其他藝術元素,經過復雜的組合構成人物的外部形態,通過這些外部形態進行人物內心情緒、情感的“體驗”,再把對人物內心情緒、情感的“體驗”賦予到外在形態。
四、以有限化身無限
戲曲演員并不是無所不能。一個演員通過選擇特定的行當來扮演劇中角色,掌握舞臺表演技巧就可化身許多個舞臺人物。但是如何以有限的程式扮演性情品格各不相同的戲曲人物,這是每個戲曲演員都會遇到的問題。戲曲表演有其特有的程式,而且各個不同行當其程式各不相同,演員在表演時,通過虛擬夸張、裝飾、美化等藝術手段,來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演員在舞臺上,不能僅憑借聲音和學到的一些程式化的動作、身段演戲,而是要融程式以生活,化生活以程式,兩者巧妙結合,以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來的真實感情,真實的感覺人物所處的環境,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把這種感覺通過舞臺技巧,藝術而準確的“演”出來。要想做到以有限化無限,演員在舞臺上就要利用任何物件,有時是心中想象出來的環境或物件,來幫助完地成表演。這種時候,只要演員過程中程式化的東西自如地運用到不同人物身上,把戲曲程式化合乎情理地展現在舞臺上,也只有這樣,觀眾的想象力才能被演員的表演所感動。觀眾看來,才會感到滿足。觀眾的滿足,才是對一個演員的認同。
五、結語
研究和發掘戲曲藝術中語言以及唱腔的技巧,并將這些技巧結合生活化的語言與歌唱,更具真實感的表演來為我所用,是我們值得去勇敢嘗試的。一個出色的演員要想在舞臺上正確的把所握人物感覺,塑造生動的人形象,就要練就一身真功夫,經驗的積累必不可少。開闊藝術和生活視野,不僅僅是一表演家,更應該努力成為自己所屬專業的學者。
參考文獻:
[1]左鵬軍.洪炳文的戲曲創作與近代戲曲的創變[J].廣東社會科學,2012(2).
[2]顧兆貴.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與欣賞[J].戲曲藝術,2004(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