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尼泊爾特約記者 易昭康
對許多人來說,背井離鄉(xiāng)的流亡藏人群體顯得遙遠、陌生,甚至容易對他們產(chǎn)生不滿情緒。然而,《環(huán)球時報》記者走進位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藏人聚居區(qū)與位于博卡拉的“西方援建村”后,這種距離感在逐漸消散。
據(jù)了解,在尼泊爾生活的藏人大致分為3個圈子。一名從事藏胞事務的領保人員對記者介紹說,在加德滿都,生活在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附近的藏人屬于中高階層,他們大多已加入尼泊爾國籍,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在博達哈大佛塔(白塔)附近的藏人屬于中下階層,他們大多沒有尼泊爾身份,靠開店做小買賣為生。部分老人和孩子居住在尼泊爾中部城市博卡拉的藏人村中,他們大多靠著西方機構(gòu)的援助以及編織手工藝品為生。
走進滿是五彩經(jīng)幡的白塔區(qū),眼前出現(xiàn)各類出售西藏手工藝品的店鋪,不過店員大多是尼泊爾人。“我們是被達賴集團哄騙跟來的,現(xiàn)在沒有護照、身份證,只能當難民,不僅缺少社會福利,連開店做生意都得靠與當?shù)厝撕匣锊拍芡瓿勺浴!痹诎姿浇?jīng)營一家咖啡館的巧珍(化名)告訴記者,當初跟隨“流亡政府”鬧過的人多數(shù)都已經(jīng)一把年紀,他們現(xiàn)在總算看清了現(xiàn)實。“那些當權的人根本不在乎我們的出路,他們靠外國援助將子女送到西方國家讀書。可我們沒有任何盼頭,許多女性為獲得身份不得不嫁給當?shù)厝耍ǖ行圆厝巳⒛岵礌柶拮幽貌坏缴矸荨幷咦ⅲ!?/p>
曾在印度為“流亡政府”宣傳部門工作超過8年的扎西次仁對記者表示,工作那些年,他逐漸看清“流亡政府”的本質(zhì),“腐敗非常嚴重,沒有人真正為藏人的利益考慮。他們?nèi)我饽笤臁⒋鄹囊恍┦聦崳哑胀ú厝水斪鲂麄鞴ぞ摺薄T鞔稳矢嬖V記者,很多援助到了“政府”手里都不知去向,“若有內(nèi)部的人舉報,他們就會給對方扣上‘間諜的帽子趕出‘流亡政府”。在扎西次仁看來,這樣的行為與藏人該有的淳樸民風、虔誠信仰完全背道而馳,“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離開印度來到尼泊爾”。
來到博卡拉“大石嶺西藏村”,《環(huán)球時報》記者看到不少西方游客的身影。當?shù)厝苏f,該藏人村由西方非政府組織援建,村莊平時會通過接待游客來獲得收入。記者注意到,這里存在階層的分別,比如公共廁所分為當?shù)厝耸褂煤陀慰褪褂茫笳呙黠@更為干凈。
“生活在博卡拉的藏人大約有800名。”博納對記者介紹說。他是當?shù)貎H有的5名教師之一,曾在印度受教育。博納說:“在這里長大的孩子逐漸尼泊爾化了,他們對西藏的傳統(tǒng)文化往往漠不關心。年長的藏人則聽說西藏地區(qū)正在快速發(fā)展變化中,他們想要回到故土。”與博納在一起的另一名教師也是從印度來到尼泊爾的,“這里的環(huán)境相對友好,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中國”。他告訴記者,如今當?shù)夭厝巳后w愈加分裂,許多人很想回去,但礙于“流亡政府”的影響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里的天空和西藏一樣藍,但我們心中沒有歸屬感。”博納對記者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