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2018年9月23日是中國傳統節氣中的秋分。在這一天,我們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何把“中國農民豐收節”定在秋分這一天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解釋說,國家把豐收節定在秋分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這一節氣把90天的秋季分為前后平均兩個部分,故日“分”。從溫度上看,秋分節氣之后,東北、西北、內蒙古地區一般在10°C以下,華北地區10°C~20°C,長江以南地區降至30°C以下。因此,從氣溫上看,長江以南地區從這一節氣起才逐漸進入物候意義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氣溫22°C以下。
秋分是收獲的季節。在中國北方地區,夏玉米進入收獲季節。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線急劇南移至東南沿海,黃河以北地區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臺灣等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已經結束。這樣的氣候特點為秋季作物的收獲提供了難得的好條件。
中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來已久,根據《管子·輕重己》的記載,秋祭與豐收有一定關系。秦漢及其后朝代均沿襲這一習俗。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用于祭祀月神,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梢?,把秋分這一天確定為豐收節,沿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