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這個夏天我游蕩了許多博物館,最愛每家附屬的小商店,買了許多畫冊和零零碎碎的小玩意兒。
有一家賣一套搞笑短言的口袋書,有一本叫《老兄,你老了》,書里頭有一句:“當你不小心摔了一跤,沒有人哄笑,所有人都驚呼著上來攙扶你的時候——老兄,你老了。”不知為什么,這一句特別地觸動我。我想起了目睹過的兩次摔跤。
一次是在北京街頭。紅燈,一群滑板少年正在黃線后規(guī)規(guī)矩矩等燈。不一會兒紅燈轉(zhuǎn)綠,那一條街的人與車全停下來,這一條街的人與車還沒有起步。
這時,領(lǐng)頭的滑板少年打了個手勢“Lets go”,瀟灑動身——砰的一聲巨響,人飛了出去,摔了個人仰馬翻。
頃刻間,四個路口上的行人全體爆笑,那笑聲像一場嘉年華。我大概也笑了,多少有點擔心:少年沒摔壞吧7
少年已狼狽地爬起來,不好意思看眾人,拎著滑板,一瘸一拐逃走了。
另一次是在天津街頭,正是下班高峰期,大家都步履匆匆。什么也沒發(fā)生,我前方一個老人卻突然緩緩倒下,無聲無息,就像是倒在家里的床鋪上。
我一呆,沒反應過來,已經(jīng)有人撲上去探視,更多的人摸出手機,有人打110,有人打120。
那么,問題來了,這也是你一生中猝不及防的一跤,你受不了他人的哄笑,但你真的想要同情嗎?前者是善意的:你本不該如此,你應該有更好的未來,只因為愚蠢與莽撞,做了可笑的事。后者是更大的善意:你已經(jīng)盡力了,你沒有能力走得更遠,此地就是你的極限。你失敗了,因為你不是成功的料,我們原諒你,接受你——你真覺得,后面的對待是你想要的?
有希望才有失望,有要求才有不盡如人意。父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這是壓力,也是父母強烈的愛意與自信:我相信我的基因、我的教育,我盡心盡力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必定會發(fā)揮我的最優(yōu)面。
親戚也是,他們從小聽慣“這孩子聰明”的話,信以為真。孩子的表現(xiàn)不怎么樣,親戚們自動給這句話加了后半話“就是不用心/就是懶/就是沒睡醒”——但還是認定“這孩子聰明”。他們相信響鼓也需重錘,對晚輩說幾句重話,是為了讓晚輩警醒。
說你情商低,是提醒你還有許多上升的空間:說你不夠自律,是看到了你自律后的無限未來;叫你要自覺,其實是說你在被監(jiān)督時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但監(jiān)督人最好是你自己……
批評、指責乃至嘲諷,都讓人渾身上下不舒服。但也許,只有這樣的不舒服才能給人“跳出舒適區(qū)”的動機。
很多話,也許換一句表達方式,年輕人更易接受。但是,嬰幼兒喝的藥才摻上大量的糖漿,成年人,是要有一口白水咽苦藥丸的覺悟的。
到長大,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凈是隨口的贊美,“你又瘦了”“你真不錯”……不是你真的逆生長,也不是你真的很優(yōu)秀,只是沒人在乎你的成長。
爛泥扶不上墻,那不扶也罷;朽木不可雕也,扔回原處就是。
所以,趁年輕,趁還有人嘲笑你,批評你,接受這痛楚,像玉石迎向最鋒利的刀。
被批評,實在是奢侈的幸福,代表了最大的肯定,代表了說話的人根深蒂固的信仰:“你能飛得更高,跑得更快,做得更好。”
寫作借鑒
從口袋書里的一句話聯(lián)想到不同時間、地點看到的兩次摔跤,再逐一論說,并聯(lián)系大家日常聽到的話,得出“被批評是幸福”的結(jié)論。作者的“以小見大”和素材整合能力讓你佩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