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丁
城市群聯動發展,已被證明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模式。

G60 科創走廊帶動滬蘇浙皖九地市協同發展。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競爭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和地區,能否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城市群,在今年兩會引起代表委員熱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掛牌運行;《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協同擴大開放促進開放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30條措施》不斷深化和落實,種種舉措表明,長三角城市群聯動轉入了“加速度”。在此背景下,《新民周刊》邀請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建軍、安徽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斐等知名專家,圍繞長三角城市群如何更快更好地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分別接受訪談,各自發表真知灼見。
《新民周刊》:長三角城市群聯動發展現狀如何?相比世界其他經濟群,中國的長三角城市群競爭力水平如何?
倪鵬飛:總體上,長三角城市群的聯動范圍、內容和程度都還處在起步過后的發展階段。受經濟主體追求經濟利益的市場力量驅動,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城市群聯動不斷進步,空間范圍逐步擴大、聯動內容日益豐富,聯動的程度逐步加強。目前從空間范圍上,已經擴展到滬蘇浙皖的30多個城市群。聯動內容上,不僅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市場,產業鏈分布,也包括基礎設施聯通,甚至一些制度上的安排。聯動程度上雖然在不同空間范圍內有所不同,但是應該說地理空間接近的區域已經比較密切了。但是由于行政性壁壘的阻礙,城市群的聯動發展遠未充分實現,基礎設施網絡化程度較低,管理服務各城市自成一體、孤島分割,人口、資金、技術、信息沒有達到自由便捷的流動,產業分工合作成本比較高。與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較,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競爭力是規模大、發展快、水平低、效率差,總體上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長三角競爭力的主要驅動因素還是資本不是創新,而一些發達的城市群目前主要驅動因素主要是創新,所以水平低、效率差。另一方面,長三角競爭力的主要構成素材質地好。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人才和科技的內生增長潛力大,而且巨大的體系內部是堅實的制造業支撐,若能抓住全球科技創新的機遇,整合和發展好內部各類資源,未來競爭力超越潛力巨大。
《新民周刊》:據您的研究,長三角城市群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在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各種要素方面主要需要從哪些方面加強流動和配置?
倪鵬飛:長三角城市群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從政府服務層面看,首先是要建立一體化、網絡化、高度聯通的硬件基礎設施體系,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除了增添覆蓋全區域的新的關鍵基礎設施外,關鍵是打通各個基礎設施的阻隔從而實現聯網,同時還要實現各個基礎設施之間的聯網和接駁,從而使城市之間的人員、資金、商品、服務、信息能夠便捷地交互和流動。其次,建立無障礙的統一的資金、人才、技術、服務和商品自由市場。使資源、環境、人才、資金、技術、服務和商品的交換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再次,建立對各類市場、各類基礎設施的統一的監管和服務制度體系。所有這些雖然從總體上能夠更好地配置資源,實現城市群的整體發展和各城市的發展,但中間涉及城市之間過去的投入和未來收益分配不對稱的利益問題,要使得以上工作能夠很好推進,使得城市合作具有可持續性,必需建立機制:一是要建立工作機制,使得有專門機構負責決策、執行、監督以上工作。二是要建立利益交換機制,通過簽訂一系列的協議來公平合理地約定成本投入和利益分享。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和條例,將這些工作推進與國家對長三角城市群績效考核及發展支持直接掛鉤,從而激勵各省市及各城市積極推進這一工作。
《新民周刊》: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群競爭力的提升,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倪鵬飛:城市競爭力提升更強調核心優勢:城市在挖掘和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借用好外部的優勢。城市強調通過專業化、差異化和目標聚焦來強化優勢提升競爭力。城市群競爭力提升更強調協同力:加強城市之間聯系和一體化促進城市間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從而實現1+1大于2的整體規模效應。城市群強調多樣化、強調綜合性、強調網絡化,通過多樣化和整體性提升競爭力。

蘇州工業園。
《新民周刊》:劉教授,多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重點有哪些?目前發展現狀如何?
劉志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的重點,因影響一體化的因素不同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重點是消除那些影響一體化的自然和技術的因素,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等;現在重點是要消除影響一體化的制度、體制、機制、政策等人為的障礙因素。前一類因素影響和決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成本和效率;后一類會造成體制機制的摩擦成本,也是我們在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真正需要花大力氣消除的因素。
因為,只有制度和政策的差異,才可以系統地、大幅度地影響和扭曲要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形成人為的發展差異。也就是說,區域是不是一體化發展,主要要看各個區域是不是充分開放的,是不是存在各種人為的制度和政策障礙;而自然條件和技術因素的限制,不是區域是不是一體化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它只影響一體化發展的效率,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當然,這兩類因素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如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的改善,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有利于制度分割狀態的改進和迅速推進市場一體化;制度障礙的消除和分割狀態的改進,反過來又利于推進基礎設施跨區域合作,有利于技術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規模化、集約化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