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曙光 邵瀾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形式、內容越來越豐富,同時信息傳播的開放性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的新聞工作事業,就需要作出應對、轉變和調整,積極適應當前媒體市場的形勢、需求,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下,實現長遠、穩定的發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與學習認識,首先簡單介紹了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然后主要就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能為新聞相關工作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趨勢
計算機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出現,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尤其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媒體的出現,更是改變了社會的信息傳播和媒體市場格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的新聞工作事業就應當積極探索全新的發展路徑。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電視、期刊、廣播等傳統媒體的一個概念,具體來說它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式,如微博、博客、論壇、貼吧、視頻網站以及各類終端消息應用等等,其實新媒體并沒有固定的媒體形式,其主要的技術特點是通過互聯網連接受眾,傳播信息[1]。
新媒體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播速度更快。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是相當快的,得益于技術優勢以及簡化的信息編輯、處理流程,很多信息都能夠快速的傳播給受眾,甚至能夠做到事件信息的及時傳播,即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將信息同步的傳播出去,這就可以滿足當前受眾對信息的快速性、及時性需求;第二,信息內容、形式更加豐富。在新媒體平臺當中,各種信息的數量是非常龐雜的,而且這些信息的形式多樣,有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等,有的信息具有直觀的大眾可讀性,還有的信息則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但不論如何其都能夠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內容與形式的需求;第三,開放性更高。傳統媒體由于技術影響以及嚴格的管理需求,所以開放性較低,媒體和受眾的界限劃分相當明確,作為受眾來說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而且受眾對信息的自主選擇空間較小、可控性低。而新媒體下的信息傳播,則具有更高程度的開放性,作為受眾來說一方面是能夠直接的參與到信息傳播中來,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自己發布信息、發表評論,另一方面是受眾對信息的自主選擇空間更大,可控性也更高,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發展趨勢
新媒體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已經改變了社會的信息傳播和媒體市場格局,所以我們的新聞工作事業應當作出應對、轉變和調整,積極適應當前媒體市場的形勢、需求,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下,實現長遠、穩定的發展。
(一)形成以受眾為核心和主體的新聞工作理念
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工作,首先應當具備服務意識,服務于受眾、服務于市場,形成以受眾為核心和主體的新聞工作理念,如此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可,在媒體市場當中找到生存、發展空間。
以受眾為核心,主要指的是在新聞工作當中,要去“主觀化”,即作為新聞工作者不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新聞是否是受眾所關注的,而是要真正去調查和了解受眾的主觀意愿,分析他們對新聞的需求,并盡量的去滿足受眾。例如,絕大多數的受眾可能對于國際政局的風云變幻是不太關注的,對于一些身邊的民生新聞更加重視,因此新聞工作者就應當將工作的重心和焦點放在和普通大眾利益息息相關的事件上。當然,受眾具體的關注和重視內容可能不會這么籠統,會更加的詳細和明確,這就需要隨時調查、分析和了解受眾的需求變化,以隨時準確調整新聞工作的戰略。以受眾為主體,指的是要讓受眾參與到新聞的傳播中來,允許受眾“發聲”,例如開通新聞信息熱線,接受受眾提供的新聞信息,或是借助信息化技術,通過網絡連線,直接邀請受眾發表新聞評論,談一談他們對于新聞事件的看法。
(二)打造融媒體新聞工作平臺
新聞工作的發展,在未來應當走上融媒體平臺,即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高度、有機整合。例如,作為傳統媒體,不論是電視、報刊還是廣播、雜志等,都應當積極的朝向互聯網、新媒體方向進行平臺拓展,在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平臺,建立自身的賬號端口,開辟新的新聞信息服務途徑,對于有能力的傳統媒體,也可以直接建立自身的網站或是移動端APP應用,從而打造自身健全的融媒體平臺體系。
同時要革新新聞運營的理念和機制,一方面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對新聞的需求,提高新聞服務的針對性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實現自身主要媒體平臺與融媒體平臺端口的協調、互動、互補,在主要的平臺上強調事件的真相和輿論引導,在融媒體平臺端口發布更多的數據、信息、文件證據,從而達到豐富新聞形式、內容的效果和目的[2]。
(三)強化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當前,信息技術還在高速的發展,如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如今便非常受重視和關注,它們在未來將會對社會帶來更大的改變,作為新聞工作來說,也應當強化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通過他們來提高新聞工作的質量,革新新聞工作的形式。
例如,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分析當前受眾的關注重點,指導新聞工作的方向,甚至可以預測新聞事件的發生,提前做好新聞播報的準備,搶占市場先機。通過人工智能,我們更是可以實現新聞的無人編輯、無人發布,發現難以讓人察覺到的有價值的信息等等。在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一些國外的媒體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洛杉磯時報》在尋找周末棒球賽的報道思路時,用到過人工智能的非監督學習來發現線索,并最終取得了較為準確的結果,他們將所有的有關周末棒球賽的歷史數據,如比分、對陣隊伍、票房、天氣等信息全部輸入進了人工智能的非監督學習系統當中,最終人工智能從這些數據當中,找到了很多隱藏的關系,如姓氏以元音字母開頭的經理人負責的球隊可能輸掉早上的比賽,或者比賽日氣溫越低則比分越低。
(四)調整新聞編輯工作思路
傳統的新聞編輯存在程式化、過程化的特點,這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感到枯燥和無聊,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下,受眾已經習慣了高度開放、形式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所以其對于傳統的新聞編輯方式會更加的抗拒。為此,新聞工作應當調整編輯思路,使新聞的編輯更加靈活和具有趣味性,這樣才更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和接受。
例如,作為新聞報道,雖然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結果、影響這些關鍵的核心要素,但是在編輯當中我們應當用更加適合當前受眾需求的方式去進行表達,不要在沿用傳統的模式、路線和套路,靈活的組織這些要素,使其對當前的受眾具有更強的新引力。在實際的編輯工作當中,我們可以按照故事化的思路與敘事方式,來對新聞要素、新聞素材進行處理,讓受眾在閱讀新聞的過程當中就像是在讀一個故事,而并不是在機械性的灌輸信息,這樣的話受眾對于新聞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加,得到受眾的認可與歡迎。當然,不論用什么樣的思路、方式編輯,保證新聞信息的準確、清楚傳遞,依然是首要標準[3]。
三、結語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點之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還必須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因為新媒體當中的信息真、假、優、劣摻半,作為新聞工作必須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始終保證自身的客觀性、真實性,不能為了搶占市場而忽視新聞信息的質量,從而更好的引導社會輿論,發揮自身積極的社會作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南長森,白霞.融合發展、綜合創新:2016年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述評[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106-124.
[2]李雅靜.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中國高新區,2018(02):252-253.
[3]許多.新聞傳播模式創新與新媒體矩陣建設[J].新聞傳播,2017(1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