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良 黃忠兵
摘 要: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學術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青年教師的成長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的發展。本文以J大學為例,闡述了其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堅持國際化前沿化導向、運用信息化手段、結合導師制、實施系列崗前培訓、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科研能力的積極探索。
關鍵詞:青年教師;信息化;導師制
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學歷高、思想活躍和視野開闊的特點,是高校學術事業發展的生力軍,肩負著高等教育振興的重任。據統計,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目前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職教師總數的63.3%。對一所高校來說,青年教師的成長直接決定了學校的未來發展,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的發展。因此,創造激勵性的成長環境,提供多種形式的支持、幫助、咨詢和指導,無論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還是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J大學為例,概述其在青年教師成長上的探索舉措,供同行院校管理交流,進一步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
一、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實施系統化崗前培訓
2017年10月,學校成立教師發展促進委員會,出臺了《新入職教師教學發展計劃》、《青年教師培養導師制度暫行辦法》、《新入職教師教學診斷課和考核驗收實施方案》等規章制度,將新入職青年教師精細化培養定為重點工作。按照新入職教師教學發展計劃,采取自然年滾動培訓方式,新入職教師一年內修完學校組織的五個培養模塊任務并通過綜合考核方可結業。除此之外,新入職教師需要參加15天部屬師范類大學組織的崗前培訓方可正式上崗。系列崗前培訓的開展使新入職教師充分了解到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情況,便于全面掌握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盡快適應教學和科研工作崗位。
二、運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018年,學校教師發展中心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開展教師職業發展與成長、教學策略與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和培訓32場,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組織6場教師教學沙龍、課堂觀摩、教學演練等研討活動,通過與青年教師尤其是新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分享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以及優秀教師成長的點點滴滴,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優秀教師。舉辦“雨課堂”實操演練、新概念智慧課堂等現代教學技術與運用的講座和現場演練,手把手教會青年教師如何使用問答互動、難點反饋、PPT推送、現場答題、統計調查、發送投稿或彈幕到投影屏幕等功能,深切感受手機進課堂、“互聯網+”智慧教學工具輔助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全過程。
三、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強化工程實踐能力
學校成立教師發展促進委員會,30位教師發展促進委員會委員以一對一和多對一的方式對新入職教師實行精細化幫扶培養工作。嚴格按照分小組集體現場教學診斷、學員錄像反思、課堂跟蹤聽課、見面交流研討、校督導反饋意見改進、教學技能考核等流程來幫扶培養。學院層面,對新進青年教師,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作為指導老師,以老帶新。新進青年教師第一學年不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輔助其他教師講授課程,如批改作業,答疑、跟隨聽課等。新進青年教師擔任主講課程前,要求提前備課,將準備的教案、講義等教學資料提供給教研室其他教師審閱。定期開展教學公開課活動,組織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技能大賽。實施“青年教師到大型企業鍛煉計劃”, 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溝通和聯系,配合“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鼓勵青年教師采用掛職擔任助理、技術人員或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后等多種方式提高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四、堅持前沿化國際化導向,多渠道提升科研能力
推進“博士化”工程,以凝練科研方向為導向,支持青年教師到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推進“國際化”工程,以瞄準學科前沿為導向,建立鼓勵教師出國訪學的政策導向,優先支持教師申請國家留學基金項目,幫助青年教師開拓學術視野、明確科研方向,提升教學科研的國際化水平。支持青年教師申請科研項目,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師專項基金,如重慶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學校優秀青年基金,實驗室開放課題等。邀請豐富經驗的老師舉辦申報科研項目講座,向青年教師傳授課題申報的經驗與技巧。鼓勵青年教師加入科研團隊,引導和吸納青年教師加入人才團隊和學科梯隊,注重青年教師作用的發揮和團隊意識的養成,老教師在團隊中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玉歌. 關懷理論視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研究[D]. 河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文,2018,1-3.
[2]敬芳. 貴州省高校青年教師成長機制研究[D]. 貴州財經大學碩士學位文,2016,1-2.
[3]張寧寧. 基于發展規律的青年教師培養策略研究[J]. 決策探索,2018,(12):79-80.
作者簡介:
郝國良(1982-),河北邢臺人,男,漢族,重慶交通大學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黃忠兵(1967-),四川資陽人,男,漢族,重慶交通大學人事處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地方高校學術職業發展的困境與變革研究”(2014PY69);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重慶市產學研合作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與促進對策研究”(KJ150053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研究”(15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