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公路路基質量通病形成的原因,后對這些通病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公路路基施工;質量通病;成因分析;措施分析
1. 公路路基質量通病
公路路基質量通病包括:路基部分或者整體不均勻沉降;路基產生縱橫向裂縫;路基滑動或者邊坡滑坍。
2. 公路路基質量通病的成因
2.1地質狀況不佳,如果公路建設原本地面比較軟弱或者在填充之前沒有經過處理,很容易形成下沉或者形成擠壓式位移。
2.2周圍地形復雜,在進行溝谷填土工程時,由于溝谷中心位置填土量較多而周圍填土量逐漸降低,容易因填土高度問題而造成路基不均勻下沉。
2.3路堤填料質量,如果在填料中混入一些劣質土料或雜質則比較容易產生部分路基下沉的現象。比如在填料中混入了一些沒有經過打碎處理的較大土塊或石塊等,由于大塊石塊或者土塊之間的間隙很大,在一些惡劣天氣的影響之下會產生明顯局部下沉的現象。
2.4溫度氣候因素,雨水、冰凍、積雪或者較大溫差都可能會使路堤產生不均勻的下沉。
2.5公路設計因素,公路建設中各方面的設計問題也會影響公路路基的質量。如不合理的斷面尺寸設計和排水防護設計不佳。
2.6施工方面因素,填料的質量和水量的控制,路邊坡處的環境,雨天積水或者排水不當都能造成路基產生病害;施工單位缺乏責任心,操作不當或者檢查工作做的不到位等問題都會造成隱患。如果沒有嚴格遵循攤鋪,碾壓和養護維修這些措施,會造成路基施工質量不到位從而導致質量通病的發生,對公路的發展建設產生不良影響。
3. 公路路基施工質量通病的處理對策
3.1嚴格把控公路路基的施工技術。(1)施工技術對公路路基的建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必須嚴格規范公路路基施工技術。如必須落實挖方、填料、壓實、養護維修技術等。其中挖方是建設路基最基礎性的工作,對此,相關施工單位應該建立完善的施工技術方案,并根據不同路段情況進行合理的勘測和選擇恰當的施工方案,然后嚴格采取適合的技術措施。一定要了解路基周圍的地形條件、天氣條件、土壤情況、路塹斷面情況等。(2)路基填料技術。路基填料施工過程中。要根據路基的質量嚴格控制,結合施工現場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合的施工方案,確保在適當的含水量情況下施工。要把握好細料含泥量和粗料強度的控制。石灰,煤灰和一些粗顆粒狀的路基填料具有穩定性良好的特性,適當的利用它們可以提高和保證施工效果。(3)路基壓實技術。路基施工的關鍵和重點的施工技術就是壓實技術。所以施工單位一定要把握好壓實技術施工要點,增強路基穩定性。一般選擇大噸位的壓路機進行碾壓施工,確保在填料的質量和含水量都合格的情況下進行碾壓施工,首先進行的是邊緣部分碾壓施工,接下來就是對中間部分進行碾壓施工,直至軌跡消失碾壓到位。(4)路基防護技術。一般常用的防護技術包括坡面防護,支擋防護和沖刷防護。坡面防護一般采用在坡面種草或者草皮移植方法;支擋防護常利用錨索錨桿來使邊坡加固。
3.2提高路基施工質量。(1)施工單位要注意使用原材料的質量問題。采購質量過關的原材料,要注意對粗細料、水泥等材料的檢驗與把關。注意填料的含水量的控制,確保路基施工質量。(2)選擇適合的施工方法。選擇適合的施工方法是保證施工質量的基礎。所以,要加強施工現場的檢查,保證在詳細掌握施工情況的前提下再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操作。嚴格遵循填料攤鋪以及碾壓方法,在后續的養護維修工作中也要提高重視。(3)加強對施工設備的管理。挖掘機、攤鋪機、壓路機和運輸車等是常用的機械設備。在進行施工前要對這些機械設備進行檢查和調試,確保這些設備可以正常運轉,如果出現故障要及時進行修理。為公路建設更快更穩的進行做好保障。
4. 案例分析
工程概況:某公路路段全長22千米,。行車速度為80千米每小時,路基寬度為25米。完工通車以后,在第一標段K12-K13范圍發現公路面產生了大約100米的縱向裂縫。該路段使用弱膨脹土作為路堤,填土高度約25米,路堤邊坡度大約為1:2。產生的縱向裂縫寬度大約為4毫米,該裂縫經過處理后又出現開裂現象且裂縫有明顯的擴張和增長趨勢。
公路路基出現裂縫原因:公民立即出現裂縫的原因有很多種,在查閱該路段施工資料和結合該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之后,發現該路段出現裂縫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單位沒有根據該路段的地質情況進行施工。此處多為膨脹土,由于沒有采用合理的施工技術和壓實技術,外加氣候因素和外部作用力的影響導致在公路施工完成之后路面出現不均勻沉降,從而最終導致出現裂縫。
解決措施:(1)邊坡加固技術,該裂縫類型屬與發展型裂縫,通過對該裂縫的具體研究發現一些問題。在該公路建設工程中沒有找到更多的數據,在公路路面出現質量問題后相關施工單位沒有對此問題采取及時和有效的處理措施,而且發現施工現場的排水設施存在一定的問題。綜合考慮到以上幾種情況決定采用錨索和抗滑樁相結合的方式來處理該路段的裂縫問題,會運用到抗滑樁,抗滑樁的特點是施工安全性能高和具有經濟性。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將抗滑樁體打進穩定性比較好的體基之中。經過研究計算發現應該對第二塊滑體進行抗滑樁設置。取用的是截面為2.0×3.0米,間距為4米樁長為18~20米的抗滑樁。采用懸臂梁法和彈性地基梁理論來對抗滑樁進行理論計算。錨索應進行除銹和除油污處理,首先進行的是鉆孔操作,鉆孔過程中應及時測量孔的深度和傾斜狀況,若發現傾斜要及時處理。錨索孔注漿。注漿之前要將漿液充分攪拌,現用現攪,注漿玩在單側框架梁的預留孔進行,壓力大于或者等于0.25MPa。還要注意進行二次注漿提高注漿的飽滿度。框架梁選用的是C25鋼筋混凝土進行澆筑。在進行一系列的操作之后,進行了現場試驗,測試錨索的承載力極限以及驗證施工的質量和工藝性。
5. 結束語
路基建設是公路工程建設的基礎要深刻認識到防治路基質量通病的意義,根據項目工程建設的具體情況,采用有效的措施解決公路路基出現的質量問題。施工單位要提高施工質量和提施工人員的素質,嚴格遵循公路路基建設的技術。做好防護維修工作,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峰娟.公路工程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策略[J].交通標準化,2014(8):39-41.
[2]邢建軍.闡述公路施工管理中的技術手段[J].交通世界,2016(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