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艷華 宋榮斌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未來農業農村發展描繪出藍圖。文章以梁才鄉為例,分析了鄉鎮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特點和生態環境,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緊密結合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的實例,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環境;黃河三角洲;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七大戰略之一。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定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生態優勢,科技創新,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山東省地處黃河下游,形成了黃河三角洲獨特的地理特點和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都市人追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意識愈來愈濃。濱州市濱城區梁才鄉處位于濱州市東郊,黃河北岸,南依黃河,沿黃長度9.8公里、土地1萬余畝,水土豐茂、底蘊深厚、環境秀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濱城區及梁才鄉政府審時度勢,進一步挖掘黃河沿岸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結合沿黃休閑觀光農業改造工程,突出親近母親河、體驗農家樂、突出大項目三大關鍵節點,著力抓好黃河風情游項目,實施“旅游興辦”戰略。區政府成立了沿黃開發建設指揮部,帶領鄉鎮村民因地制宜,以建設“沿黃特色小鎮,體閑采摘樂園”為目標,深挖發展潛力,發揮地域優勢,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旅游農業轉變,著力打造沿黃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帶。
1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
梁才鄉黃河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南依黃河,北靠黃河大壩,東與東營市利津縣毗鄰,離濱城城區不足7公里。區位獨特,交通便利。是一個集地域特色游、民俗風情游、觀光生態游于一體的旅游開發項目。獨特的地域風貌和悠久的沿黃文明,為發展黃河風情游創造了積極條件。滾滾黃河的雄壯與長河落日的靜謐交相輝映,悠遠渾厚的沿黃文明與自然淳樸的民俗風情相互交融,雄偉壯觀的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橫跨兩岸,一望無垠的綠色長廊平覆千疇。聽黃河濤聲陣陣,觀岸邊楊柳依依,賞田園綠意青青。在這里,可以隨心享受綠色自然的愜意,可以盡情體驗休閑農業的快樂,可以靜心感受沿黃文明的熏陶。方便快捷的交通,優越獨特的區位,為發展黃河休閑觀光項目創造了良好的內外部條件。
當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里荷塘是沿黃開發的核心景區,景區緊靠黃河,具備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借助原有零散的荷塘,因勢造型,將景區面積連片擴展到1200畝,進一步發掘蓮(廉)文化,培育荷(和)品牌。通過挖掘河道、布置游船、安裝觀光木棧道、建設瞭望臺和水車、休閑涼亭、開通觀光小火車、引進種植26種觀賞荷花等方式,使景區從視覺體驗、生態價值、人文休閑等層面全面提升。2018年端午節有近五萬游客到十里荷塘景區休閑游玩。黃河沿岸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發展黃河風情游項目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尋求遠離城市喧囂,回歸綠色自然,暢享愜意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推出黃河風情游恰恰迎合了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2 黨建引領,打造“長效化”組織陣地
為做好沿黃開發工作,區政府成立了“沿黃產業聯合黨委”,將3個沿黃街道、7個區直部門、25個村居以及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致富能手中的245名黨員納入其中。梁才鄉圍繞“依托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目標,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探索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組織設置模式,整合區域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力量,創建一種由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帶動、群眾廣泛參與,黨員群眾聯合共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即“產業聯合黨支部”形式,共促沿黃開發。產業聯合黨支部依托產業黨校、實習基地、黨員企業示范園三個平臺,構建項目建設、特種養殖、政策宣傳、市場營銷四個功能黨組,實施抓典型選能人、建組織抓隊伍、抓培訓提能力、建基地抓示范、抓幫扶促發展五項措施,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示范引領和先鋒模范作用,實現黨組織建設與沿黃產業發展的“雙推進”。通過產業聯合黨支部,把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企業、合作社的信息、技術優勢有效結合起來,將黨支部、黨員、專家人才的力量有效凝聚,由黨員示范戶帶動,村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紛紛通過個人承包種養大棚、參加專業合作社、在產業項目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3 產業先行,發展“多元化”旅游項目
鄉政府按照“種植園區景點化、特色產品品牌化,形象包裝禮品化,土地流轉多元化,農技服務職業化”的發展思路,著力發展旅游農業、城郊農業、休閑農業,全力打造周邊地區的“養生休閑地”、“旅游目的地”、“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通過制定“1+2+N”總體思路,“1”指圍繞一條蜿蜒的黃河,緊密依靠黃河的資源優勢,統籌現有農業資源,整合沿岸萬畝土地;“2”指打造兩條沿黃道路,以車行大道和騎行綠道為主線,打造環境優美主軸,串聯起沿黃10個村居,盤活沿線各項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一條“綠樹紅花掩映,休閑娛樂共享”的沿黃美麗景觀帶;N指配套開發多個特色項目。圍繞濱城區沿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總體規劃,著力打造一批項目,招引一批項目。不斷引導佳禾農莊、騰達農莊、禾家風尚生態園、張王無公害采摘園、小高花卉園等項目擴規模提檔次,做好“十里荷塘”景區、千畝花海、游客驛站、張王生態采摘園、龍王崖古村落、民俗特色村等項目的建設服務。制定出臺沿黃落戶企業相關優惠政策,吸引規模大、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共同參與沿黃開發。最終實現“N個項目點上突破,兩條線上景色串聯,一個面上整體提升”,呈現出“十里黃河百花爭艷,千畝瓜果萬家飄香”的美好畫卷。
截至目前,沿黃片區已累計成立專業合作社30個,流轉土地2.22萬畝,引進和培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文化旅游等高端特色項目共53個。發展佳禾農莊、騰達農莊、禾家風尚生態園、張王無公害采摘園、小高花卉園等景點化農業園區13處,新上龍有生態園、一攬芳華生態園等特色種養殖項目7個,建成黃河風味園、禾家風尚生態園等特色農家樂7處,發展冬季草莓、冰淇淋西瓜、紅心火龍果等特色農副產品20余種。在全市率先實現了一年三季賞花、四季有果,成為市民節假日的首選地。每年舉辦的草莓、火龍果、黃金梨等各類采摘節,吸引了大批城區居民前來休閑、游玩、采摘。
4 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化”美麗鄉村
梁才鄉緊緊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立足村情實際,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為著力點,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環境整治為抓手,以示范創建為載體,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緊密結合精準扶貧、依托自然生態,突出村莊建設的風格和品位,打造公共服務便利、村容村貌潔美、田園風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諧的美麗鄉村。
堅持做好“結合文章”。一是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民生改善相結合,打造村居“硬條件”。對村內主街道路進行硬化,對排水溝渠進行襯砌,對通訊電纜進行下埋,對文體活動廣場進行修繕,不斷以美麗鄉村的持續推進夯實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打造村居“軟環境”。開展衛生集中整治活動,倡導“愛護環境,你我有責”的環保意識。增設宣傳欄,張貼宣傳畫,打造噴涂墻,開展剪紙藝術、鑼鼓表演等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宣傳文明新風,提升村居內涵。開展創建文明村等評選活動,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反對陳規陋習,構筑起農村精神文明的新陣地。三是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村居“景觀帶”。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龍王崖、后劉、大鄭、張王四個村居進行全面規劃設計,在墻體重要節點彩繪立體畫,畫面內容以黃河四季農耕、豐收、慶典為主題,突出沿黃民居特色。在車行道景觀帶附近,打造各類木質造型和農耕工具實物展示,打造沿黃博物館,展現沿黃農耕文化。
截止2017年,梁才鄉已累計投入資金840余萬元,打造了龍王崖、后劉、張王、大鄭4個美麗鄉村試點,2017年參加全市科學發展現場觀摩,奪得第一名。沿黃村居道路綠化、美化、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大力提升,村居群眾“幸福感”日益提升。通過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配套服務,2017年沿黃片區累計接待游客13萬余人次,實現了“鄉村美麗,農民富有”。
梁才鄉依靠毗鄰黃河的地理優勢和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因地制宜,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山東沿黃兩岸鄉村振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對山東乃至全國的鄉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也是一種啟發和借鑒。
參考文獻
[1]https://www.sohu.com/a/198818661_777860
[2]http://www.qlwb.com.cn/2018/1113/1365798.shtml
[3]https://item.btime.com/m_98c58cd0d5b5bec63
[4]http://binzhou.sdchina.com/show/4350845.html
[5]http://binzhou.dzwww.com/bzhxw/201806/t20180615_16531372.htm
作者簡介:靳艷華(1966-),女,濱州醫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碩士,發表論文20余篇。宋榮斌(1976-),男,濱州市濱城區梁才鄉政府科技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