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唐劉學校,江蘇興化 225723)
教師的語言是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的法寶,充分展示語言魅力,課堂節奏明朗而緊湊。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切實把握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課堂才有感染力,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學習和活動中。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就是一個不斷“設疑”、“析疑”、“解疑”的過程。設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使課堂節奏快起來。
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物理教學恰恰能滿足他們。在課堂的導入環節,選取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輔以誘惑性的語言,就能把學生快速地帶入事先設定的教學情境之中,節奏緊湊,課堂效率高。
如:學習《大氣壓強》時,筆者拿過一個玻璃杯和一張塑料卡片,將杯口朝上,塑料卡片覆蓋其上,用手摁住,旋轉使杯口向下,提問學生:“摁著卡片的手指松開,卡片會掉嗎?”學生都認為卡片會掉——事實也是如此。拿過杯子并貯滿純凈水,重復上述流程,拋出同樣的問題。可是結果完全不同——卡片不再掉下來。由此設疑:為什么放滿水后塑料卡片不會掉下來呢?筆者還讓學生親手做了該實驗,學生的思維快速運轉起來。
教學內容能否讓學生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導疑、探疑、釋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氣壓強》的教學重點是大氣壓強的存在與測量,教學難點是托里拆利實驗及其拓展。學習《大氣壓強》時,筆者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進行了設疑:
(1)你知道嗎?中國足協擁有一個高原訓練基地——昆明海埂基地,為什么運動員要到高原進行訓練呢?
(2)在進行大氣壓強的測定時,玻璃管傾斜、提起,水銀柱的高度有怎樣的變化?
(3)向水銀槽內再倒入一些水銀,結果又將如何?
教師用鼓動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在重點和難點處提出問題——把自己的收獲說出來,把自己的疑惑呈現出來。教師應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取舍、加工和補充,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釋疑,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理解。
在課堂結尾處設疑,給學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能將課堂教學有效地延伸到課外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益于學生終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例如,學習《大氣壓強》時,筆者在課堂結尾處進行了設疑:

圖1 吸盤式掛衣鉤
很多人家中都有一個“吸盤式”掛衣鉤,如圖1。將它緊壓在平整、清潔的豎直瓷磚墻面上,可以掛上毛巾、衣帽等物品而不會掉下。你家中有這種掛鉤嗎?你知道其原理嗎?
課堂設疑,其實可以遍布課堂教學環節的每一步,每一個知識點處,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設疑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思考和探索。
提問,可以引發學生思考,而追問,則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課堂追問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學藝術。剛剛因解決了問題而松懈下來的節奏,迅速地又緊湊起來。
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對教材的理解,設計一些問題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引向深,使課堂教學層層推進,節奏感逐步增強。
例如,學習了“力”的概念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串,對學生追問,以便學生加深理解“力”的概念。
(1)“力”能否脫離物體而存在?
(2)產生一個“力”,至少需要幾個物體?
(3)有兩個物體,就一定能產生“力”嗎?
(4)產生“力”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5)兩個沒有直接接觸的物體能否產生“力”?
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甚至錯誤,很正常。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追問,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探究。
例如,學習《浮力》時,筆者提問學生:“我們知道: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了水對它的浮力。那么懸浮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浮力了嗎?”學生甲回答“沒有”。筆者追問:“你說‘沒有’,能說出你是怎么想的嗎?”學生甲答:“我認為如果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它不是就應該漂浮到水面上來了嗎?”筆者追問:“一個空心鐵球放入水中,你認為有哪幾種現象?”學生甲答“要么漂浮到水面上,要么沉到水底。當空心鐵球的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漂浮上去;當空心鐵球的重力大于浮力時,就沉入水底。”筆者取了一個空心鐵球放在水中,懸浮著,夸張地說了聲“好神奇啊!”雖然沒提問,但學生已陷入了沉思。
物理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問,還應鼓勵學生向教師,向其他學生提問。或解決自身疑惑,或“顯擺”自身實力。
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可以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解答,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也可以不做解答,僅以“問題”對“問題”,對學生進行“反問”,引導他們反思問題的本質與內涵,從而解決問題。
例如,學習《液體壓強》時,學生乙向筆者提出一個問題:
如圖2,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重1N,杯中裝有2N重的酒精,液面高10cm,已知玻璃杯的底面積是20cm,ρ=0.8×103kg/m。求酒精對杯底的壓力。

圖2 玻璃杯
學生乙認為酒精對杯底的壓力就是酒精的重力2N,她與其他同學討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同意她的觀點,但絕大多數同學持反對意見。問題遞給了筆者,筆者沒有告訴她“對”還是“不對”,也沒有作任何提示,而是反問了一句:“你認為酒精對杯底的壓強是多少呢?是不是1000Pa呢?”通過反問,學生一開始還覺得“對”,但經過反復思考,發現似乎有矛盾,酒精對杯底的壓強是應該是p=ρ=0.8×10kg/m×9.8N/kg×0.1m=784Pa。意識到重力不應該是2N,而是根據公式計算:F=ps=784×(20×10)=1.568N。
當然,運用“反問”應適可而止,不能讓學生因害怕答不上來而不敢再向老師提問。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語言固然在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時“留白”卻更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效。留白能使緊張的課堂節奏松弛下去。
物理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實驗觀察現象,讓學生思考問題,學生碰到困難暫時解決不了時,都可以選擇“留白”,給足他們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學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物理知識技能比起老師灌輸給他們的,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根據課堂內容,結合課堂氣氛,靈活運用設疑、追問、反問、留白的方法,以達到把握課堂節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