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占學



2018年9月下旬,我在齊齊哈爾市參加“全國縣級職教中心聯盟2018年年會暨聚焦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研討會”。現不揣淺陋,就職教考察情況及本人的感悟分享給大家,力求對內蒙古的職教事業有所裨益。
來自全國的縣級職教中心聯盟單位代表,有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代表,部分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代表,部分省、市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代表27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聚焦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會議的目的是: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時代縣級職教中心服務三農的新路徑、新模式。
會上,黑龍江省教育廳職成教育處副處長趙立新致辭,教育部職成司一級調研員兼農村教育處處長劉杰講話,甘南縣委書記丁泉寧作主題發言,甘南縣職教中心校長于東澤作經驗介紹,河北省阜平縣職教中心等12個單位作經驗交流。與會人員參觀了甘南縣興十四村史館,考察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基地和創業典型企業。
一、甘南縣興十四村(鎮):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的代表作
甘南縣興十四村是1956年山東臨沂地區移民建起的移民村。該村已成為國家首批特色小鎮——“龍江第一村”,國家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建設文明村,2017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該村面積4.2萬畝,人口13600多人,擁有35家企事業單位,形成了集農、林、牧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房地產開發、商品信息化于一體的黑龍江富華集團。2017年總資產達到23.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65萬元。 幾十年來,村委會堅持對農民進行培訓,發展壯大新型農民隊伍。早在1976年就組織家庭婦女到齊齊哈爾學習烹飪技術;書記親自帶領經理及有關人員去哈爾濱培訓管理知識。以后“每上一個項目、做一件事必須先培訓后上崗”。如添加劑廠、檸檬酸廠、磚瓦廠、別墅小區、農業示范園區,等等。發展到今天,職業農民占98%,達到了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經濟商品化。村書記說:“農村、農民想富起來,必須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據他們介紹,該村沒有貧困戶,也沒有暴發戶,都是一個食譜吃飯,一張圖紙住房,共同富裕。農業實現了集約化、機械化大生產,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現代化生產線。農村人口、土地、糧食、技術、信息、超市、車輛等一切向中心村集中,形成了管、學、產、發商品經濟產業鏈,以此帶動了周邊地區和其他鄉鎮勞動力轉移就業,拉動了全縣經濟的發展。
農民,98%的職業農民在二、三產業從事商品產銷活動,其中80%的人口來自周邊農村。農民離土不離鄉,全在本鄉創業、就業,家庭穩定,既能養老,也能養小,無后顧之憂。學生念書不出村,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免費,養老院也免費。生態宜居。綠化面積達到90%;村內居住區域清潔干凈,所有大小牲畜全在村外集中飼養,環境好、空氣好,民眾很健康;農民住的全是花園式二層樓小別墅。汪洋副總理來視察時,對部分農產品進行化驗,結果農藥殘留為零。農村網絡化、信息化全覆蓋。農產品網上交易額達到80%以上。確實達到了“鄉村美麗,美麗鄉村”的標準,農業部原部長杜青林認為“興十四村的現代化達到了美國水平”。
二、甘南縣職教中心——職業培訓帶動企業發展
甘南縣職教中心擔負著全縣城鄉綜合職成教育的職能。中心有教職工72人,在校生3232人,其中新型職業農民在籍學員2732人,開設計算機應用、畜牧獸醫、現代農藝等8個專業。
職教中心曾開展 “百村千戶萬人大調研”活動,走訪1500多個農村家庭,發放問卷11523份,調查種植養殖結構、家庭收入、文化水平、教育需求,形成了《甘南縣農民教育需求報告》,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接地氣”的專業,組建了專家型師資團隊,編寫了校本教材,創建了農民培養、甘南頭條APP平臺,形成了線上專家團隊,線下農民學員,“1+X模式”—“學歷+能力”的培訓機制。2018年開展培訓5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甘南職教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特色產品有:三代黑野豬、湖羊、稻田蟹、甘南全桑宴品牌、興塔有機水稻等。還發展專業合作社成員20戶,帶動農戶200戶,形成了集水稻種植、加工、儲藏、銷售、技術指導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合作社。拉動周邊三萬畝規模的有機水稻生產。
企業帶動貧困戶1066戶。園區成為甘南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三年培訓新型農民3700余人。
三、阜平、壽光、眉縣等地的職教經驗
河北省阜平職教中心,走出了一條興縣富民的“阜平職教之路”,被河北省教育廳譽為“山區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學校大力開展適合農民的各種培訓。一是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學校聯合科技、扶貧等部門,開展以肉牛、肉驢、山羊養殖為主體的特種養殖培訓;以蘋果、大棗、核桃、晚熟桃為主的果樹管理培訓;以香菇、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2.75萬人次,惠及貧困家庭5236戶,年人均增收1萬余元。二是開展農村干部素質培訓。自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農村干部6500人次,使農村干部帶領農民致富的能力大大加強。三是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采用“學校授課+基地實習”“外出考察+現場指導”“分段式”“集中式”“分散式”等方式進行培訓,累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785人,惠及貧困家庭200戶。
壽光市職教中心《“校園+田園”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的創建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近年來,學校立足 “中國蔬菜之鄉”地緣優勢,把中職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學生2247人培育成“準新型職業農民”,把3860名普通農民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將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融入二產,將網絡營銷、生態環保等對接三產,搭建“三產融合”“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開辦了“家庭農場”“農產品網店”等創業實體。累計培育農村實用人才22000多人,家庭農場1315家,新型職業農民收入最低的一年是10萬元。開展送教下鄉,組織小兒推拿、面點制作、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培訓,安置新型職業農民1萬余人。
眉縣職教中心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首批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有教師150多人,學生3000多人,開設5大類12個專業,學校整合農業、科技、人社、教體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構建了職成教服務網絡體系。借力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優勢,牽頭組建了寶雞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參與陜西裝備制造、楊凌現代農業等職教集團。構建了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高校等多元合作機制,形成了融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科技示范、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優勢互補大職教格局。
采取內培外引,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外派教師參加企業輪訓、頂崗實踐;從企業和高校聘請行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專家顧問和兼職教師。近三年,先后引進本科及碩士研究生18人、聘請技術專家25人,學校“雙師型教師”達到100%;學生參加中職學校技能大賽獲市級以上等次獎138項,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
聚焦三農,服務區域。把獼猴桃、櫻桃、草莓等農產品生產、銷售作為農民教育培訓重點,依托 “一中心、八骨干、八十六個輻射點”,對全縣專業經紀人、營銷大戶、種植農戶進行全方位培訓,每年培訓農民2萬人次。眉縣的獼猴桃、大櫻桃、紅提葡萄、奶油草莓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被國家確定為獼猴桃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全國唯一的無公害獼猴桃科技示范縣。
“扶貧先扶智,沒有比教育更好的脫貧方式。”面向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93名貧困戶子女拿到了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和學歷證書,實現安置就業。與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雙百工程”合作意向書,先后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鄉村旅游等扶貧培訓,使近500名貧困農民受益。創新推進職教扶貧模式:一是面向職校貧困戶子女,推行“一對一”扶貧;二是建立“技能定向扶貧”校企合作定向班,形成了“幫助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學得一門專長”的扶貧機制,先后有200多名孩子得到幫扶,100戶貧困家庭點燃了脫貧希望之光。
四、上述地區職教發展成功的啟示
政策支持。2014年起,甘南縣把職教改革列為特色改革項目,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公辦體制植入民營基因,著力提高職業學校辦學質量。
組織支持。甘南縣成立職教集團,集團董事會由政府、高校、職教中心和企業組成,職教中心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從校長到普通教師實行全員聘任制。在分配制度上,按照“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制定合理的激勵分配制度,實行全員績效考核,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極大地激勵了教職工的創業激情。河北省阜平縣成立了以縣長為主任,主管教育副縣長等縣級領導為副主任,縣委辦、政府辦、組織部、發改局、教育局等20多個相關科局負責人為成員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統籌協調解決職教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在項目謀劃、資金投入、人力組織、政策落實等方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給予重點傾斜。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將各鄉鎮成人學校劃歸職教中心統一管理,統攬全縣的各級各類培訓,形成了“全縣覆蓋、校點結合”的大職教網絡格局。
財力支持。黑龍江省甘南縣產教融合項目地方匹配資金500萬元;教育附加費的30%以上用于職業教育,每年超過200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經費每年按縣域人口人均3元計算合計116萬元;生均經費4年累計超過500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社會培訓師資聘用經費297萬元等,均按時足額撥付到位。阜平縣政府牽頭組織由教育、農業、林業、旅游、科技、扶貧、人社、組織等部門組成的職業教育合作體,每年整合各種培訓資金200萬元,由學校集中捆綁使用,重點圍繞扶貧開發、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干部素質提升、農牧民實用技術等領域開展培訓和服務。
人才支持。優化職教中心專業人才隊伍,使專業人才和“雙師型”教師達到100%。聘請“能工巧匠”進校園,建立學校教師、農技專家、農場主等組成的教學科研共同體,實現技術技能創新與人才培養同步。校內教師重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基礎專業技能;田園師傅重在提升學生技術技能;農業科技人員,通過科研項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農場主通過實體創業案例培養學生的經營管理能力,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全方位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
項目支持。陜西眉縣政府將項目開發與專業建設有機結合,規劃建設4大專業群32個小專業。即:財經教育類專業群、現代服務類專業群、裝備制造類專業群、現代農業類專業群。
以上四地(黑、魯、冀、陜)皆為北方地區,皆為農業比重大的省區,與我區大部分旗縣有自然環境、人文生態的相似性,所以,這些學校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和模式對我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