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軍


近些年來,我因從事教育督導工作,走遍了巴彥淖爾市每一所學校,也走過自治區許多盟市,甚至受教育部派遣,走過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包括新疆建設兵團)。看到和經歷多種類型的教育現象,產生了很多困惑和思考。
有些地方力圖開發民族傳統教育,但分寸把握失度,諸如過度強調民族間的不同,而忽視了民族間的共性;一些學校將《三字經》《弟子規》引入校園、引入課堂,甚至把“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寫在校園的墻上,無視傳統文化中不少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明顯相悖(如強調等級和服從等)。一些學校意在保留“鄉土文化”,卻忽視了它自身的封閉與落后,以及與時代脫節的弊端。一些老師甚至把民粹思想和妄自尊大意識有意無意地灌輸給學生。一些地方和學校引進一些外來文化,卻忽視了它的功利性和快餐文化特點,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生態。這些教育的不當行為都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如何有效開展諸如此類的教育,需要正本清源。
人類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我比較認同下面一種說法:
第一,傳承民族的、人類的文化。凡有人類教育存在,無論在校園、在村莊、在牧場,傳承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是必然的選擇。
第二,為未來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未來社會需要各級各類人才,人們為了自身發展需要,也應該成為不同類型的人才。
第三,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什么人才,你必須是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否則,就是教育的失敗。
我以為,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由此我想到,中國現代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培養國家認同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的歷史使命,是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有了這一大前提,各類科學知識文化教育才有了靈魂,有了統帥,有了航標。
所以有了以下思考——
首先是為我所用。
我們需要民族傳統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文化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等,但是應該用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要求去審視和關照這些教育。凡是有利于培養國家認同感、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就保留之、傳承之、發揚之,反之則應該批判之、摒棄之、淘汰之。要注重在傳承中揚棄,在交流中互鑒。要注重以我觀物,而非以物觀物。沒有坐標和目標,就沒有是非、沒有自我、沒有自覺和自信。要注重各類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終為我所用,而非我為所用。
其次,多元一體。
“一體”就是國家的認同感;“多元”則是指因地域、民族、身份、歷史、環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如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元的地域文化、多元的行業文化等等。只有“一體”,沒有“多元”,文化就會走向封閉、落后、單一,不可持續,難以創新發展。只有“多元”沒有“一體”,就會造成一盤散沙,各自為陣,難以形成強大的力量,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多元一體,有機結合,由個體的“俗”形成共同的“雅”,由共同的“雅”影響個體的“俗”,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才會可持續發展。
再次,世界公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培養的現代公民,既與其他國家有不同之處,也應與其他國家公民有相同之處。人類面臨著共同的命運,擁有共同的夢想,共同生活在一起,交流合作的幾率越來越多,相互依存度越來越大,超越民族、國界發展的行為越來越頻繁。因此,培養我們的孩子既要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要做世界公民,為世界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
故而,需要回答兩大問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問一問你是誰?年年歲歲生長在這里,問一問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