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偉 李東亮 劉大勇 廖新偉 魏志剛
肝細胞癌(HCC)是常見的消化系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治療HCC的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肝臟移植及局部射頻消融等,其中手術切除是HCC首選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開腹肝切除術(OLR)和腹腔鏡肝切除術(LLR)兩種[1-2]。雖然LLR已開展了20余年,但早期發展相對緩慢,隨著腔鏡器械的迅速發展以及手術技術的不斷成熟,LLR已成為一種安全的肝臟手術方法,被廣泛用于肝臟的良性及惡性腫瘤治療[3]。目前OLR和LLR在治療HCC方面的相關報道已較多,但缺乏關于兩種手術對HCC患者肝功能確切影響的相關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OLR和LLR治療HCC的效果,比較兩種術式對HCC患者圍手術期肝功能的影響。
選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36例HCC行肝切除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行OLR者86例(OLR組),行LLR者50例(LLR組)。納入標準:HCC經血清學、影像學和術后病理學明確診斷;術前殘余肝功能Child評分A級;術前未發現遠處轉移;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混合型肝癌、轉移性肝癌、肝膽管細胞癌等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有肝內外膽管結石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肝癌破裂出血者。
(一) OLR 患者取仰臥位,于腹中線作一反L型切口,腹腔探查,超聲確定腫瘤位置,采用電刀和百克鉗切除肝臟腫瘤。采用解剖肝門半肝切除,分別給以結扎、切斷預切除肝臟血管的方法,夾閉大血管和膽管,常規止血,插入導尿管,常規留置引流管,關腹。
(二) LLR 患者取頭高腳低仰臥位,氣管插管全麻,成功建立氣腹,將壓力控制在12~16 mmHg,經臍部置入Trocar,同時放置腹腔鏡,觀察腫物部位及大小,判斷是否存在粘連。采用超聲刀分離肝周圍韌帶,在肝表面做預切線,切緣距腫瘤>2 cm,用超聲刀切肝。鈦夾夾閉后離斷肝內大的膽管和血管,凝閉并離斷小的膽管和血管。將切除的標本放于收集袋,切口適當擴大后取出,常規留置腹腔引流管。
(1)記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方式、腫瘤數目、術中輸血率、術中血流阻斷率、手術時間、切肝方式和R0腫瘤切除率、術后住院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2)記錄術前,術后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蛋白(TP)、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3)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膽漏、出血、腹腔積液、胸腔積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腦血管意外、腸梗阻和肝功能衰竭等。

LLR組和OLR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腫瘤最大徑、腫瘤數目、吸煙、飲酒、肝硬化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HBsAg陽性、肝硬化、肝功能分級、微血管侵犯、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LLR組術后住院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分別為(7.5±3.5)d、(2.0±0.5)d和(1.9±0.7)d,OLR組分別為(12.5±5.5)d、(3.8±0.9)d和(3.5±0.9)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方式、腫瘤數目、術中輸血率、術中血流阻斷率、手術時間、切肝方式和R0腫瘤切除率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術前,LLR組和OLR組TP、Alb、TBil、ALT和AST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LLR組ALT和AST分別為(87.5±20.5)U/L和(45.9±9.7)U/L,OLR組分別為(129.5±32.0)U/L和(56.6±11.0)U/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TP、Alb、TBil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LLR組有2例膽漏、6例出血、8例腹腔積液、4例胸腔積液、1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1例腸梗阻;OLR組有5例膽漏、15例出血、18例腹腔積液、12例胸腔積液、6例切口感染、14例肺部感染、3例腸梗阻。兩組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OLR組術后 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91.9%(79/86)、50.00%(43/86)、20.9%(18/86),LLR組術后 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86.0%(43/50)、60.0%(30/50)、30.0%(15/5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

表1 兩組臨床特征比較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注:①P<0.05對OLR組

表3 術前、術后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圖2 兩組總生存率分析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肝癌患者對術后的恢復和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患者的臨床需求[4]。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腹腔鏡微創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將其運用于越來越多復雜的手術,其在許多傳統腹部手術中已成為另一種外科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5]。但LLR的臨床應用較為緩慢,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下操作技術的難度較大。隨著LLR的技術日益提高,該術式在HCC治療中也越來越多。
本研究結果顯示,LLR組術后住院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顯著低于OL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接受LLR治療的HCC患者術后可更早進食,更早離床活動,當然術后住院時間也就更短。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手術時間、肝門阻斷率、輸血率、R0切除術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LLR治療HCC安全可靠,能達到OLR一樣的效果。有報道[6]顯示,LLR能夠減輕HCC患者術后肝功能損傷,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第一、第二肝門的解剖是LLR的難點之一,由于LLR在腹腔鏡下具有更好的視野,理論上比傳統OLR更易完成第一、第二肝門的解剖[7]。我們的經驗是:(1)術前要明確肝門的血管是否存在血管變異;(2)術中應精準判斷肝門解剖的位置,應做到逐層解剖,盡量使用超聲刀解剖;(3)對左半肝各段血管的解剖,可按需夾閉相應肝段血管;(4)不推薦先在肝外將左肝靜脈切斷;(5)術中一旦發生意外出血,可用紗布塊或器械暫時壓迫出血部位,盡快在直視下選擇正確的止血方法。
作為肝細胞損害的重要標志物,ALT、AST在肝臟手術后肝功能評估中被廣泛應用,其水平受手術時間、肝臟切除范圍、血流阻斷以及肝臟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8]。TP可反映術后肝功能恢復水平,Alb可反映術后蛋白合成能力,術后TP和Alb低下被證實是術后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LLR組ALT、AST水平顯著低于OL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接受LLR治療的HCC患者術后肝功能恢復更快。這可能與LLR組患者手術創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術后進食更早和較早的床下活動有關,從而表現為肝功能的恢復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