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閆絢絢 王一博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當前物質環境條件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政府“美麗鄉村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政策號召下,國內主流居住形式正在由傳統村落式排布向新型城鎮社區形式轉變。但是,眾多問題也暴露出來,成為當今許多新城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通病”:
首先,集中居住之后,交往空間匱乏。社區的建筑形式和空間構成往往是單調的,忽視了社區歸屬感和社區認同感;社區缺乏適合居民互動和行動的公共空間。
其次,鄰里交往變成“點頭之交”。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鄰居之間的冷漠關系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社區居民來往匱乏的狀況致使社區生活缺乏生氣與人情味,僅作為居住的機器而存在。
再次,地域特色建筑特性的缺失。在城市化進程中,新建社區缺乏地域特色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社區中心作為社區建設的核心,在當前社區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解。
最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設施建設的不平衡。社區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社區圖書館、社區劇場、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及服務空間缺失,或者建設分散,可達性差使用率低。
傳統的城市社區中心是指古代祖先寺廟之類的公共建筑,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社區中心是指為城市社區居民提供娛樂、文化和社會互動的場所。其中,建筑、娛樂設施和景觀建設是極為重要的部分。
社區中心是培養居民歸屬感的核心,是社區精神與社會融合的重要物質載體。確切的說,社區中心承擔了政治、文化、管理等,組織、機構和設施組成了社區中心。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的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完善,社區中心建設是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它將在促進社區和諧發展,提高新一代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區服務質量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當前新城市社區中心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解,繼而出現了盲目模仿大城市的管理模式,建筑形式的現象。未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居民的內在需求。因此,找到合適的社區中心建設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研究立足于當今城鎮化進程中,新型社區中社區中心的建設現狀,通過對新城鎮、新社區的杜區中心營建要素和營建方式的研究,探索合理的建設策略旨在使社區中心更具歸屬感,實用性和地域性。
在對社區所在區域的基本情況如人口及住戶數量、年齡構成、社區規模、社區排布、目前配套情況了解的基礎上,在選址時需充分考慮到社區中心同整個社區的建筑距離、交通可達性等因素:
1.社區住宅與社區中心的連接可達性。社區住所距離中心越近(步行距離在10分鐘之內就越合適),居民到達越方便,中心的可達性越大,居民自發聚集在社區中心的效果越明顯。
2.步行為主的交通體系。即使在機動車輛較少的居住小區,帶孩子出來玩耍的家長也總是提心吊膽的提防偶爾經過得車輛。在這種情況下,保障社區中心的步行為主的交通體系,創造安全的環境有利于居民對中心的信賴程度提高。
3.為外部預留足夠的空間,確保四周開放性。作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社區,其社區中心除了建筑主體本身,還需要進行一定室外公共空間的構造,方便人們更自然的進行交流和娛樂,除要求地域空曠,還需保證四周視野的通達性,提高聚集的主動性,促進各種交往的集中。
建筑的藝術性是創作中很重要的要素,作為社區居民經常相聚交流感情并追思熟悉家園的場所,建筑外觀設計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設計時需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地域文化的外觀設計。社區中心在社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區域性是在一定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生產和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為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喜聞樂見的巧為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象等,它有強烈民族性和地域性,已深深固化于這一地區人們的內心之中。因此,社區中心外觀的整體設計應注重區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2.具有可識別性的外觀設計。社區居民的身份感和歸屬感與其周圍空間的可識別性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作為社區居民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社區中心的設計建議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認可度,這是社區居民所希望的。
3.與整體空間布局互動的外觀設計。社區中心離不開社區,需要同社區完美的融入到一起。如果社區中心建成后,由于同社區的其他部分融合性差,顯得很突兀,那將是非常失敗的。
社區中心建筑內部空間設計中,首先,要通過合理的建筑設計為社區居民的集中交流提供一個髙質量的活動場所;其次,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預見性,為社區居民潛在的和將來可能的空間需求。
1.可變多樣的空間。社區中心的空間設計中,如果能更好地體現多樣性的特征,空間的活力氛圍就能更好地傳達出來。
2.交往空間。社區中心的一項重要功能是促進社區內居民的社區凝聚力和社區認同,并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規范意識,以及產生某些認知和情感聯系,從而促進人們交互的發生。
3.空間室外化。良好的自然環境可以使人們的行為更加理性,以及思維和情感能夠以更好的方式發展。對于農村社區中心居民的內部使用,室內活動比室外活動長得多,因此設計需要有意識地將自然環境引入建筑物內部。對于自然環境資源較好的舊城區,采用落地窗和玻璃幕墻引入自然光和戶外自然景觀是一種比較簡單有效的方法,也是區域的設計方法。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屋頂花園,露臺等空間也成為室外景觀與室內空間和諧互動的重要空間。
4.適老空間。隨著預期壽命的增加,小城鎮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在鋼筋水泥為主的樓房社區中,老年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單調,生活便利性變差,這決定了在新型城鎮化社區中心的規劃設計中,需要將老人的需求作為重點考慮。在設計社區文化中心的基本功能布局時,應充分考慮中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室內功能布局應盡量合理設計,如休閑,娛樂,學習,交流和活動各空間部分都要考慮到。如建設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人興趣班,社區老年愛心服務中心和社區診所等功能空間。并充分考慮到老人的方便可達性,將以上功能空間設置在可便利通達的位置。
5.功能空間的全面性。作為一個新型農村社區中心,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全面性,在內部空間的功能設計上,應包括社區圖書館,社區技能培訓中心,社區辦公室,健身中心等等。
作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大力發展的一種居住形式,新型城鎮社區正在蓬勃發展著,也確實改善了很多新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通過吸取城鎮化進程中社區中心建設存在的各類問題經驗,希望在以后的新型城鎮建設時,能夠重視社區中心在社區環境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在社區中心的設計過程中,能夠進行全面、科學的多因素考慮,使得社區中心可以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并切實服務好社區,便利于社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