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穎
(肇慶市包公文化園管理中心,廣東 肇慶 526060)
端硯的造型設計制作有兩種:一種是帶著想法去選擇端硯石;另一種是對現有的端硯石進行設計創作。設計創作過程中,賞石為先,端硯藝術創作者,必須先對選定的硯石,從石質、結構、石品分布等方面研究透徹,故古人鑒賞端硯。首要條件是看硯石的發墨。而發墨的關鍵,在于端硯石的質地。其次是好的硯臺,用手輕輕撫摸,就像嬰兒的皮膚一樣細膩潤滑、用手敲擊,發出“鏜鏜鏜”的金屬聲實為佳品。我們在構思作品、對端硯進行造型設計時,應注重繼承硯石雕刻工藝的優良傳統,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它的石色以紫色、綠色、白色為基調,但各種硯石色澤都有著細膩的差異。在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才能看得清楚。比如拿一塊品質優良的老坑硯石用濕布擦亮后觀察,就會發現它的成色是以紫藍色為主要色調,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可以看到到老坑硯石色采富有變化,紋理清晰、質剛而柔。它的色彩又像是從石質里面慢慢滲透出來。
端硯歷代雕刻藝術流派各不同,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不同,端硯石制作過程包括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雕刻工藝可以分為自然端硯雕刻、粗狂端硯雕刻及細膩端硯雕刻三種手法各有千秋。自然端硯雕刻就是端硯石在開采時的形態再加以修飾。粗狂端硯雕刻與細膩端硯雕刻多以季節、氣候、山水、人物、動植物為題材,它的雕刻技藝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精神與書法行云流水般的表現手法,具有于精細中見豪放、又有古色古香的嶺南特色,從端硯石的材質篩選到造型設計,每一方都經過創作者反復思考,最終創作出古樸典雅帶有其獨特韻味的端硯,它與人們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在人們參與的前題下,觀賞實用把玩與一體,寓意豐富簡潔冼練且耐人尋味,通古方能融今。在端硯造型創作設計中,更需要充分的了解端硯石品花紋的變化,結合石品,追求:“動與靜”、“線與面”、“繁與簡”、“硯銘”與“詩詞”等和諧統一。以人工輔以天工,更是錦上添花,通過嫻熟的雕刻藝術,將設計構思表達得完美,”,使端硯本身的石質和雕刻藝術的創作達到“天物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最終形成“天工人工、兩臻其美”。
打毛坯、修粗坯、裝飾雕,是端硯制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三個工序。打毛坯,又稱鑿粗坯。是在確定硯石的設計圖案后,用刀把主題內容打鑿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形狀,以簡單的形體概括設計者構思的整體造型,確定主題結構的位置。要使一塊天然的硯石,成為一件高檔工藝品,就需要進行深刻的構思設計和精細的雕刻。故雕刻藝人要對端硯石進行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對畫面進行全方位精心雕琢,做到物盡其用。還要根據端硯石的石質,由淺入深,由上向下,由近到遠,由前到后,由粗到細,由實到空,考慮其造型設計同時思考雕刻的技法。修粗坯是根據硯體紋飾進一步深加工,在修理、鏟滑、加細的過程中,使刀法與技法互補,讓作品題材內容輪廓清晰、起伏分明,從整體上逐漸調整紋飾和作品的各種布局比例。裝飾雕是運用精雕細刻修去作品上的刀痕鑿跡,使作品紋樣表面及側面細膩完美。端硯石雕刻的刀法主要分為:深雕、鏤空雕、圓雕(立體雕)、淺雕、淺浮雕、線刻、薄意雕、俏色雕等。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從審美的角度說,深雕技法具有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它可以充分發揮和表達作者的藝術思維空間,準確地表現作品的意境和主題思想,達到人與藝術的自然和諧和美的境界。如要表現剛健豪放就以深刀雕刻為主,而淺刀雕刻和細刻;則表現精致古樸、如雕瀑布飛瀉,幽谷深邃,重山疊峰,祥云飄逸含蓄細膩的,則以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一塊完美優質的硯臺,應該不加任何雕飾,稍加磨平就可以成為非常高級的端硯。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僅畫蛇添足,而且損壞了端硯石的完整形態,大大降低了它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端硯的雕刻在于用雕刻掩飾硯石中的瑕疵,一方硯的造型,有時也會因硯石的大小,石品花紋、瑕疵等因素而改變設計思維和創作圖案,從而影響了硯石的價值。一件好的作品,一定包涵了創作者靈敏的思維、扎實深厚的藝術造詣和美學功底、而深受端硯愛好者的喜愛。
端硯作品作為收藏價值較高的工藝美術品,它不同于人們生活必需品,也不同于人們第二次需求的安全用品,它是滿足人們第三需求——精神享用的消費品。端硯具有很高的鑒賞藝術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機械化生產沖擊著傳統手工業制作,傳統工藝面臨著技藝失傳,后續無人,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只有認真解決了這些問題,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才能切實保護和延續傳統端硯雕刻創作技藝。因此端硯的造型設計創作要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作為傳統工藝的研究者、保護者與繼承者,我們將不懈努力,探索創新,進而開拓更廣泛的端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