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喬 李悠然 李 浩
(山東建筑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何塞·盧岑貝格一生致力于巴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197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特別獎——生存權利獎。他一生經歷也頗為奇幻,碩士畢業進入德國一家著名的巴斯夫化學公司從事肥料經紀人的工作,在此工作期間盧岑貝格先后被派遣到委內瑞拉、摩洛哥等國家。在這段期間,他逐漸認清了自己推銷的產品的“內幕”——化肥農藥技術對于農作物乃至環境、生態的破壞。他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這個薪資頗豐的工作,開始從事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并且一直在倡導宣傳他的“自然不可改良”生態哲學。
《自然不可改良》這部著作便是其從事化肥經紀人期間的所思所感所悟,以及其在之后所宣傳的“自然不可改良”生態哲學。書中分為三個章節,從生態學到社會學一步步剖析這些化工技術對于生態的破壞,在文章的最后他呼吁我們必須把知識和智慧有機地聯系起來,知識和智慧必須重新獲得統一,以使得人類更好的生存。
從這本書中不難看出作者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在一些列事件后思想發生轉變,對于他目前所做的事業抱有懷疑,從而對環境生態問題進行剖析,為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尋找未來的解決方案。正如盧岑貝格所述“這部著作其中的內容不僅僅是一個生態保護者在實踐方面為大家提供經驗,而對于人類、社會、生態有著更深的哲學思考。
盧岑貝格經歷思想上的轉變,開始對于社會進行思考,驅使人們如此做法的并不全是人們的無知,或許更多的是人們對于物欲的無限追求。人們想盡各種辦法發展他們的經濟,殊不知或者是知道的很明白這是用他們的未來所換取的。這也并不盧岑貝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她認為地球與人類一樣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系,她擁有自己的演變過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體系。盧岑貝格也在最終試圖給與人們一些提示,人們必須學會與創造和諧共處,否則人們終有一天會走向滅亡。
現今中國的景觀設計是多角度多方面發展,但不可避免的大部分的景觀設計還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這就導致人們更為重視其中的經濟價值,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因節省成本從而盲目照搬、缺乏個性;因只重視審美上吸引力,而忽視生態環境;因缺乏整體知識體系,過于片面思考問題;以技術作為主導,忽視文化思想上的重要性等等。從上文不難看出盧岑貝格革命性的生態理念——自然不可改良,認為過多的人工技術干預或許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正向影響。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否我們如今的景觀設計缺少哲學理念的指導。
根據盧岑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生態哲學以及上文中的啟示,筆者經過分析得到四條對于景觀設計的優化原則。
1.掌握好用技術改造自然的度。景觀設計可謂是如今在城市中人與自然接觸的首要平臺,因此掌握好此條優化原則不僅對于生態是一種保護,而且在經濟上也可以減少成本支出等。
2.保證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在本地生物的利用上面。在如今的景觀設計中本地生物,又或者說是原場地生物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但或許這些原場地生長的生物卻是在生態上最適合的。
3.將美學與生態學結合,指導景觀設計。設計注重美學,而景觀需要生態學得指導,因此或許需要這樣的哲學思想來指導設計者的景觀設計。
4.多工種合作,將知識與智慧進行統一。如今專業細分已經成為大趨勢,就算在景觀設計中也避免不了需要多工種的合作。這就需要設計者結合多種知識,用智慧進行關聯處理。才可以作出好的景觀設計。
盧岑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可謂是一部在生態方面具有革命性見解的的著作,從根源上探討了該如何應對,特別是其中內涵的生態哲學,更是對人們思想上的一個顛覆。同時盧岑貝格也對社會進行了批判,希望社會可以更加正向的面對生態問題。而這對于景觀設計來說,無疑是一種啟示,是一種哲學上的指導。如今生態已經是社會大環境下的基本語境,但筆者認為,我們目前做的還不夠多,還需要繼續在各行各業研究生態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或許這才是盧岑貝格撰寫《自然不可改良》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