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昱瑩 岳甲林 馬慧穎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
后現代景觀設計著重強調景觀與歷史文化的融合,這些特點在后現代的景觀設計當中的細部節點的體現尤為明顯,后現代景觀中運用多種抽象的視覺符號,著重體現了歷史文脈。設計手法簡潔并具有象征性,賦予了場所以文化內涵。
隨著人們對現代主義建筑破壞人文景觀,缺少文化脈絡,設計千篇一律,古板冰冷的設計越來越不滿的同時,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應運而生。現代主義時期的注重場地的特性和需求,針對每個場地的獨有環境特征進行因地制宜的設計。但是在文化方面,過于注重對現代材料的運用,在設計過程當中尊崇徹底的打破傳統,追求對新材料新思想的運用,但是在設計過程中缺失了文化脈絡和傳承。
二戰后,人們對現代主義景觀完全與古典園林割裂,缺少文化傳統的現象的抵抗,后現代主義應運而生。歷史文脈和對場所的尊重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主要特征,后現代主義的設計不僅注重對場地歷史文脈的表達,將場地的歷史文化和人的情感需求融入到景觀設計當中,注重場地內各種元素之間的聯系,還將場所內的歷史文化進行提取和升華,利用后現代主義的拼接,解構等手法將場所內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精神進行了充分融合。后現代主義同時注重對場所的尊重,場所不僅僅指一個場地的空間環境,還包括這個場地內所有文化、特征和情感,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化面貌。所以后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充分尊重場所的文化精神和歷史底蘊。
美國高校把雕塑設計作為呈現校園文化和藝術氛圍的重要手段。高校內的雕塑可以體現不同高校獨特的精神特質,歷史和地域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國外高校注重雕塑與場所環境的關系的建設和規劃,雕塑材料多樣,形式多變。如有些高校將雕塑放在室外特定空間,并以此來作為特殊的室外教育空間,將雕塑作為教材的一部分來呈現,景觀雕塑渲染出校園環境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多數的雕塑造型獨特,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注重雕塑蘊含文化脈絡的同時,在材料和色彩的運用方面也豐富。
形式與功能的話題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說法,這些思潮同樣體現在了雕塑設計當中,古典時期雕塑注重功能性,而進入現代主義的過程當中,雕塑的功能性逐漸缺失,大量的雕塑作品表現出抽象化,自主化的形式,雕塑不在體現與人的互動,與生活環境的聯系,僅僅是材料、形式的堆砌和實驗。而進入后現代主義時期,功能性又被重新重視起來,后現代雕塑找回古典雕塑的功能性,使雕塑與生活環境,文化脈絡,社會狀態相互聯系,實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和諧統一。
雕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與場所環境和諧統一,體現出積極的參與性。讓行走其中的人與雕塑進行互動交流,營造出文化空間,使這個景觀雕塑可以和每個人親密對話,歷史文化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體現出場所和文脈的多層次呼應。反觀國內高校景觀雕塑,其設計缺少場所-文脈性,沒有將特色校園文化和當地文化融入到景觀雕塑設計當中,沒有文化脈絡。
我國的高校景觀建筑設計發展相對不夠完善,早期的校園內雕塑大多以具象的紀念性雕塑為主,反而缺少有藝術性、創新性、功能性以及有文化內涵的雕塑。高校作為一個高等教育場所,高校內的雕塑也應該具有能向大眾展示自身文化底蘊和承擔教育作用的功能。
校園雕塑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起到美化校園環境的作用,還要彰顯校園文化,不僅要體現學校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甚至要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高校的景觀雕塑應該承擔起提高高校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的重要作用。雕塑家胥建國認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不單單要有外在美,還必須要有較為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高校內部眾多的景觀雕塑,他們所承擔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脈絡是很重要的。校園景觀雕塑甚至可以成為一所高校的名片式設計。高校的景觀雕塑設計要能凸顯出一所高校的特色文化定位。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其著作《美學》中指出“一座雕像、一個雕像群、一塊浮雕,藝術家在創造時也不能不考慮到它所要放置的地點和位置,不得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和物質關系。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怎么擺放,而是在構思時就要想到這些。”由此可見,高校景觀雕塑設計與所在的空間環境有重要關系。校園雕塑作為體現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應與不同的校園環境相協調,創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又能展現校園的特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