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秋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結合高校音樂教育的實際現狀分析,目前對于音樂師范類人才的培養仍在沿用的是相對西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再到教學方法,我們在西方音樂上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卻忽視了民族音樂教學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縱觀整個音樂文化的構成體系,民族音樂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對這部分內容的關注度,擺正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認識,如此才能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實現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緊密結合,最終提高青少年的民族音樂文化素養。
以學校為主的音樂教育不應該忽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這方面的實踐既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音樂文化素養,又能夠進一步擴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力。具體來說,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擴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向學生灌輸、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確保其能夠準確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并將民族音樂文化貫徹到日常工作、學習以及生活之中。基于宏觀層面分析,這方面的實踐能夠讓更多人關注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提高其文化影響力,從而使這部分燦爛的文化瑰寶不至于遺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作為音樂類師范專業的大學生,最終將走上講臺并接過這根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接力棒,因此對這部分內容需擺正認識,并提高關注度。
(2)提升音樂專業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內涵豐富、風格各異的特點,其中更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這將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為其后續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日常音樂教育過程中,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必要的講解和滲透既能夠強化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又能夠提升其人文內涵。而在這類環節中積累下的人文素養,將為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研究、工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①
結合實際分析,當前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缺失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重技巧、輕理論的音樂教育模式造成的民族音樂文化缺失。音樂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最主要的途徑,但結合實際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當前我們仍在沿用以技巧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西方樂理知識的講解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忽視了對于音樂文化的講解以及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這種重技巧而輕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雖說將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的目標落實到了細節之中,但我們也需要重視它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產生的負面影響。這種以技巧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工”出的音樂教育者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也會在潛移默化間將側重于技巧的人才培養模式帶入到音樂教育實踐之中,如此循環往復,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將會變得舉步維艱。以陜北民族歌曲的教學這部分內容為例,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強調的是陜北民歌的唱演技巧,對于陜北地區豐富的地域地貌、人文特色卻沒有進行有效的講解。由此而帶來的后果是,學生只能被動的理解和接受陜北民歌的唱法,從來不會去主動思考、理解相關的內容知識。②新形勢下,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首先需要對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進行優化改革,相關人員需對此擺正認識。
其次是流行音樂發展對民族文化傳承帶來的沖擊。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是在民眾勞動實踐、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音樂中映射的勞動生產形式、生活方式均在不斷消失。而社會大眾的審美觀念也在因此而不斷發生變化。這方面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族音樂及音樂文化的傳承形式,更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土壤。因為社會大眾已在民族音樂文化中找不到屬于生活的映射,所以他們逐漸“放棄”了這一傳承已久的音樂文化形式。從本質上來說,這方面的變化才是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缺失以及其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的主要原因。
現階段,西方音樂以及音樂文化正在以全方位、立體化的形勢涌入我國,這方面的變化對國內音樂教育以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帶來了強烈的沖擊。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似乎我們已經習慣了用西式的思維去審視日常學習中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音樂作品,而這種“拿來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產生了影響。我們明白二胡雖然只有兩根弦但依舊可以演奏小提琴樂曲,但卻不知道中國傳統古典樂器最擅長的還是表演中國傳統曲目、傳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
仍以二胡這一樂器為例,它最為值得關注的特點便是那如泣、如訴、如歌的音調,但近些年很多音樂大賽中學生為了“隨大流”,放棄了用二胡這類樂器來表現傳統音樂文化的悠揚,進而用二胡拉快速的半音階。這種做法將二胡這類樂器的缺點全部暴露了出來,說到底用傳統樂器不演奏傳統曲目是一種音樂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基于上述認識分析,無論是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還是今后走上講臺正視任教,我們都需要理性認識西方音樂并將這方面的認識與體會傳遞給青少年,讓他們明白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一樣,都是特定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人類探索精神世界的產物。在此基礎上,嘗試去學習、解讀其中的內涵,去感悟民族音樂及音樂文化中蘊藏著的對于祖國山河的熱愛與贊美,最終在提高其民族自豪感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珍視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思維與習慣。
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引入教學之中,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對促進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方面的實踐改革需要在深化音樂課程體制改革的前提下展開,要為學生搭建起了解民族音樂的途徑,如此才能夠在相關的保護、傳承策略落實到位。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語言,只有真正了解這部分文化才能夠叩響民族音樂的大門,并將其中的精髓不斷傳承下去,進而讓其熠熠生輝。因此在學習肖邦、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的基礎上,也需要去積極發掘、了解民族音樂體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為例,這部作品初誕生時便成為了激勵當時的中國人民奮勇抗敵的偉大號角。樂曲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黃河奔騰時氣勢磅礴的景象,更像我們展示了一幅黃河船夫在驚濤駭浪中拼搏、兩岸黃河兒女辛勤勞作的畫面。若能夠將其引入音樂教育,并在講解唱演技巧的同時著重向學生普及該作品創作背后的知識,便能夠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么的來之不易,并鼓勵其為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進一步付諸努力。
音樂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最主要的途徑,而當前這方面的實踐傳承中卻遇到了諸多問題,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也在逐漸被壓縮。作為音樂類師范專業的大學生,我們需要正視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間的關系,并積極展開這方面的實踐。本文筆者在匯總相關資料的前提下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推進國內音樂教育的優化改革有所啟示。
注釋:
①肖瑞.多元化音樂教育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探究[J].藝術評鑒,2019(05):83-84.
②劉劍.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若干思考[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