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瀚尹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民族器樂合奏的表現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誕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記錄了社會的變遷。我國的民族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以豐富的種類和獨具的特色而聞名世界。歷史有燭照未來的精神,透過民族器樂合奏,我們能夠窺探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了解那個時代人民群眾的生活。作為人民大眾心聲的自然流露,民族器樂合奏凝結了社會大眾的智慧,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文學素養。
近年來,隨著法國標致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的毀壞,傳統文物以及傳統作品的保存與傳承成為一項新的話題,民族器樂合奏終歸屬于傳統文化,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有必要對民族器樂合奏的表現形式及音樂特征進行分析,讓民族器樂奏響在人們的生活中。
在以往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社會環境下,人民群眾將重心置于生產力的提高上,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一步步提升,人民群眾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聰明智慧的祖先開始制造和使用樂器。司空見慣的各類勞作工具在他們的手里有了別開生面的用處與價值,他們用石塊、土塊和木塊,以及竹管、獸皮、獸骨等,作為最初的敲擊節奏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木制片,發音原理上很像西洋樂器的木管樂器。吹奏樂器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樂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掘的樂器如“陶塤”距今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的智慧與才智。但是不可否認,吹奏樂器同時又是年輕的一種樂器,至今仍然閃爍著熠熠光芒,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據吹奏樂器起振的方法不同,可將其分為如下三類形式。
第一類也是最普遍的一類吹奏樂器就是簫、笛 (曲笛和梆笛)、口笛等。著名曲目有大眾熟悉的《姑蘇行》笛子獨奏和傳遍大江南北的《五梆子》笛子曲。第二類吹奏樂器包括嗩吶、海笛、管子、等,與第一類吹奏樂器的表演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利用第二類吹奏樂器彈奏出的著名曲目有《百鳥朝鳳》嗩吶曲和《江河水》雙管獨奏曲。第三類吹奏樂器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鳳凰展翅》是第三類吹奏樂器演奏出來的深受大眾歡迎的曲目。
以上三類吹奏樂器的發音原理截然不同,發音原理的多樣性造就了種類繁多的樂器,不同類型的吹奏樂器為人們帶來了不同的音色體驗。音樂不分國界,但是音樂會因為不同區域下人們的演奏技巧、風俗文化、區域特性而形成豐富的具有獨特演奏風格的流派。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器樂的形式越來越多,其演奏效果愈加出色,彈撥樂器的誕生為民族器樂合奏形式又增添了光彩的一幕,日常我們最常見的彈撥樂器莫過于吉他,吉他音色優雅,簡單易學,有著極富個性的音色和表現手法,既能表達委婉動人的喃喃細語,也能表達大氣磅礴的豪邁氣概,深受喜愛。但是彈撥樂器的種類絕非僅僅限制在吉他一種樂器,總體而言,彈撥樂器可以歸結為橫式與豎式兩大類,這兩類演奏形式不盡相同,但同屬于一種樂器范疇。橫式演奏樂器主要有箏,古琴獨弦琴等;豎式演奏樂器主要有琵琶、三弦等。
彈奏樂器的音色明亮、清脆,給聽眾營造了愉悅、清爽的音樂氛圍。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余音短促,一般而言,彈撥樂器的力度變化不大,除古琴音量較弱之外,其它樂器聲音均具有較強的穿透力。
打擊樂器在民族器樂合奏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繁多,彈奏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各式各樣的鑼鼓、梆子就是我們常見的打擊樂器。
談到打擊樂器,大家對它的印象想必都停留在四個字上:節奏性強,實際上,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強,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由于其音調高、音色震撼,因此,打擊樂器也常常被應用于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
拉弦樂器主要是指胡琴類樂器。拉弦樂器誕生的歷史比較短,但是拉弦樂器同樣具有出色的發音,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力,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
弦樂器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神韻的就是弦樂器的“弦”,一方面,弦樂器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音,另一方面,弦樂器要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配合以手指的力量與操作,達到彈奏目的。拉弦樂器可以營造多種多樣的音樂氣氛,音色有的舒緩、淡雅,有的清亮、高聲,有的富有剛勁,多種多樣的音色與音調給社會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民族器樂上重要的一種樂器。
中國民族器樂有豐富的歷史淵源與光輝而燦爛的發展前景。在先秦時期,編鐘的誕生改寫了先秦的音樂歷史,開啟了音樂新的篇章;唐朝不僅造就了盛世風云,也孕育了優秀的民族器樂,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當屬唐朝,那華麗富貴的民族器樂從側面印證了唐朝的繁盛與人們較高的思想素質;彈撥音樂在宋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唐詩宋詞元曲,在元朝,元曲蓬勃生長,極大地推進了民族器樂的進程;清朝是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到了近代,中華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大眾顛沛流離,社會經濟水平的下滑與生存壓力的加大使得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但是,時勢造英雄,困境之中仍然有音樂英雄,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阿炳彈奏的《二泉映月》至今仍然被廣大學者和人民群眾津津樂道,廣為流傳。建國之后,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與此同時,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音樂愛好者,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茉莉花》和二胡表演,再到現代民樂在東南亞地區的爆火,甚至是中國民樂表演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加強,證明著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的中國,民族音樂的自信心正在不斷杯強化,同時為民族音樂的復興注入了勃勃的生機。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開放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身影出現得愈加頻繁,民族音樂以其飽滿的藝術形式與深厚的藝術沉淀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與認同,伴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提升,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融入國際浪潮中,走向輝煌與復興。
21世紀是快速變化的時代,在新時代,各類音樂形式蓬勃興起,各種演奏形式如火如荼地發展,這對民族器樂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音樂工作者應當正視這些問題,并抓住機遇,具備長遠的發展眼光,加強對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的研究以及推廣,讓更多的人懂得民族器樂、會賞析民族器樂。
民族器樂是中華民族音樂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隨著我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得到了認可與欣賞,并漸漸走出國門,站在了國際舞臺上,成為我們與世界交流的重要名片,民族音樂合奏迎來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