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融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歌詞是表達情感的基礎,如果離開了流暢清晰的語言,不能準確的依字行腔,那么就不能完整的傳達歌曲的內容和情感的精髓,更不用說把音樂描繪得生動形象。因此,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流行唱法,都要吐字清晰、感情真摯。
兩者不同的是,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還有“以字帶聲”發音必須清晰準確,咬字發音是他的行腔手法也是他的靈魂。在唱歌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頭、字符、字尾,結束后立即休息,保持放松。在發聲位置上去說字換字,使他們的發音延長與最終的歸韻對吐字的清晰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聲母即字頭對情緒的表達,從字頭咬的力度夸張或集中與否都得準確的把握到位。
流行唱法的吐字相對比較自然,接近靠前面的位置。有時需要咬字偏“白”更接近于說話。所以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流行唱法,在歌唱的過程中,都要根據咬字發音的不同的口型需要和需求,使每個字咬的準確到位。不過不是每首歌曲都要做到咬字清楚,有一些歌曲在演繹的時候,有的字需要一帶而過,就不需要特別的表現出來,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通俗唱法都是一樣的。
一首好的歌不僅要有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也必須有一個好的歌手演唱,這樣觀眾才會知道它、欣賞它、并且接受它。對民族聲樂的表現和處理要求達到“聲情并茂”、“情景交融”,借鑒戲曲、曲藝表現的藝術狀態,加以創作和創新,并吸收其他藝術形式和表演經驗,吸收和結合其他類型的藝術表演經驗的創新,然后以自己的發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在民族唱法中的表現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外部形式上把握,統一集中在手、眼、身、法、步上。如民歌在身段、眼神、手指、站法等方面都有民族特色。二是唱歌跳舞,有歌曲,也有舞蹈表演由一個人領唱,舞隊伴舞的形式展現。三是心理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感受,歌聲和體形融合在一起,“預報不露”形成獨特表現風格和特點的民族演唱風格。
流行唱法的表演風格,可以說是相當的豐富,沒有特定的服飾要求,也沒有特定的舞臺要求,隨時隨地都可以唱。在伴奏方面,通俗歌曲也沒有特定的要求,可以自彈自唱,也可以樂隊伴
奏,也可以使用電子音樂,還可以人聲伴唱,形式五花八門。
近幾年,各大媒體有一些美聲、民族的作品經過流行的演唱方法進行加工、翻唱,一些唱民族和美聲的歌唱家也在唱流行歌曲,給大眾帶來了不同的聽覺效果。這說明人們也正在努力克服歌唱的制約條件,是各種歌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統一起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變融合而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手法,特色鮮明,為音樂的總體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想象。
根據民族唱法的要求,演唱者音色圓潤、明亮。聲音是向前和向上的,親切、自然、直接,注意高位置都是歌唱是需要強調的,避免“包”或者“窩”著唱歌。
流行唱法的要求,同樣需要高的位置,但音色各異,明亮、沙啞、滄桑等不同風格是它的特點。
民族唱法的吐字發音清楚、明白。聲音在硬腭的位置反射,使聲音比較靠前。笑肌的打開,可以幫助打開頭腔,獲得腔體的共鳴。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吐字發音和嘴型基本是相同的,有時會更向前靠一點,牙齒、嘴唇的發音有些偏生活化,語言淳樸、清新,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對民族唱法感情表達的闡釋,民族唱法強調歌唱時要充分表達情感。用歌聲表達出來的強烈情感優勝與其它任何工具。流行唱法也注重情感的表達,有時聲音可以被拋棄,再用一種沉重的情緒化傾向的輕聲音,是情緒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強,舞臺表演慷慨大方、活潑。這兩種唱法的“情”是其作品重點突出的地方。
綜上所述,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在文化市場的重要趨勢下,音樂創作的重要方向,制作人和歌唱者應該重視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異同,并加以融合。在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和消費者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