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佳
(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通俗唱法具體可分為民謠唱法、低吟唱法、港臺唱法、歐美唱法、黑人歌曲等幾種,具有著很強的感染性與普及性,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內最為主流的唱法,而對于通俗唱法發(fā)展起源與演唱風格的研究,則能夠對其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推廣起到重要幫助。
通俗唱法最早起源于上十九世紀的歐美國家,主要可分為黑人音樂與白人音樂量大流派,其中黑人音樂是由西非黑人奴隸所帶來,是現代流行音樂的脈絡基礎,而白人音樂則發(fā)源于歐洲移民白人的音樂,兩種音樂流派在發(fā)展過程中互相融合,最終與上世紀誕生出了布魯斯、爵士音樂、搖滾樂以及音樂體裁音樂劇等多種類型的通俗音樂,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開來。而在我國,通俗唱法則是起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民間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在當時的社會中迅速流傳開來,如《毛毛雨》、《何日君再來》等歌曲都是該時期通俗音樂的代表作品①。但由于歷史原因的影響,這種自然唯美、感情細膩的唱法并未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而是逐漸銷聲匿跡,甚至被人們認為是“靡靡之音”,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俗音樂才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fā)展而再次興起,并在短短二三十年間迅速發(fā)展起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受改革開放影響,內地人過度保守的觀念開始發(fā)生改變,逐漸傳入大陸的港臺流行音樂也借此時機迅速席卷內地,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小城故事多》、《大約在冬季》、《恰似你的溫柔》等歌曲都屬于當時的非常著名的通俗音樂作品。在港臺流行唱法以及歐美音樂的影響下,大陸涌現了一大批以通俗唱法為主的歌手,他們在實踐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進行了借鑒,最終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通俗唱法,著名歌手毛阿敏正是這一時期通俗唱法的代表人物,自此之后,國內通俗唱法的發(fā)展開始真正走上正軌,通俗歌星、樂隊以及詞曲作家也變得越來越多。
從音樂題材的角度來看,通俗唱法的演唱風格具有著很強的多樣化特點,具體可分為鄉(xiāng)村音樂風格、民謠風格、校園風格、搖滾風格、說唱風格、抒情風格等等,不同風格的通俗歌曲不僅內容題材不同,在唱法方面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例如,抒情風格的通俗唱法在演唱時聲音通常都比較小,能夠讓聽眾產生低吟淺唱之感,聲音處理上對顫音的運用較多;鄉(xiāng)村風格的通俗唱法在聲音上更加圓潤、柔和、甜美,常用吉他或小提琴作為伴奏;而民謠風格的通俗唱法對鼻音與假聲的運用較多,強調吐字的清晰,對音色則不做過多的要求。
另外,通俗唱法追求聲音的自然,在聲音上多使用真聲,這不僅使通俗唱法的風格更加多樣化,同時對于同一種風格的通俗唱法來說,不同歌手在嗓音特色、唱法特征等方面的差異特征也同樣會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將自己的個性充分體現出來。例如,大陸女歌手毛阿敏的嗓音略帶沙啞,因此在演唱歌曲時多采用聲帶不完全閉合的聲音處理方式,對于噎音的運用也比較多,往往能夠給聽眾帶來深沉、滄桑之感;而港臺女歌手葉倩文在演唱時則比較注重呼吸的流暢,且多用挑音,能夠讓聽眾產生平和、溫馨、和諧的感覺②。
從演唱技巧的角度來看,通俗唱法的雖然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所借鑒,但同樣也憑借著在技巧方面的獨特性形成了非常個性化的風格。
第一,不同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通俗長達對于共鳴體的運用并沒有嚴格的要求,雖然大多數通俗歌手在演唱歌曲時都會為美化音色而采用口腔共鳴,但對于鼻腔、胸腔、頭腔共鳴的運用也十分常見,有時甚至會選擇不用共鳴,以給觀眾帶來耳畔低語、娓娓道來之感。
第二,通俗歌曲與現實生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其題材、內容可以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歌詞也比較口語化,因此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對于歌詞語言特點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每一句的停頓,還是語氣的轉換,都會給歌曲演唱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這與其他唱法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除此之外,通俗唱法還具有著氣多于聲的特點,且十分注重氣與聲之間的融合,而這也是其演唱技巧的另一特點。
總之,隨著經濟發(fā)展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產生更多精神需求的同時,其音樂欣賞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對于音樂的欣賞取向更是體現出了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而通俗音樂風格多樣性的特點則恰恰與人們的多元化欣賞取向相契合,能夠很好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見,通俗唱法近年來的迅速發(fā)展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又是多種音樂文化形態(tài)在我國充分融合的結果。
注釋:
①李建剛.通俗唱法的風格和演唱技巧 [J].大眾文藝,2015(07):166.
②黃向紅.談“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及演唱特點[J].福建藝術,1996(0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