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振華
(蘇州市滑稽劇團,江蘇 蘇州 215000)
演員與舞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演員會這樣定義舞臺,“舞臺的情感創(chuàng)作離不開演員對生活的體驗,從現(xiàn)實生活中獲取經(jīng)驗再運用到角色身上,將演員最貼近所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一面展示出來”這才是最好的表演。所以,演員在舞臺上所演繹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沒有真實的舞臺情感,角色塑造就缺乏張力,而這種真情實感是體現(xiàn)在演員的真實感和信念感中的。
演員多以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作《演員自我修養(yǎng)》為基準,將自身在舞臺所演繹的內容視為真實可信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信服,才能讓同臺對決的演員在演繹過程中感到相似,一同進行真實的創(chuàng)作①。
真實感及信念感的內容都是由表演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寫內容而來,也是表演中常運用的兩種方式。首先是真實感,它是與客觀內容相符,不摻雜虛假內容而衍生的一種真情實感的狀態(tài)。而信念感,從字面理解就是要相信,不能懷疑,以更確定的意志去演繹。將兩種結合,將演員創(chuàng)作刻畫的形象以更真實的內容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演員在舞臺上要將這兩種意識表演出來,就要以劇本為主體,通過對創(chuàng)作內容的理解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將真實的情感傳遞給觀眾,讓觀眾相信眼前發(fā)生的事情是真實的②。演員在心中構思那個角色,再在舞臺上以更靈活具有張力的狀態(tài)去演繹,才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鮮活的形象為觀眾所知。
在劇團表演的過程中,角色是虛構的、劇本是編纂的,是作者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及生活特定的狀態(tài)下設立的③。舞臺上所表演的故事都不是真實的,但經(jīng)過演員內心的構思,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就會將自身演繹的本領在舞臺中呈現(xiàn)出一場真實故事演繹。
在演出《滿意不滿意》話劇中的角色中,有一段內容頗有感觸。是配角白砎砎的臺詞“一是姓白,憑著是商業(yè)局白科長姑媽吃白食;二是吳越之地把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叫作“白娘娘”,隱喻是蛇樣女人。”和白砎砎搶了頭條,不在她常有發(fā)笑的閑話:什么“雞蛋里怎么有骨頭,原來是只開洋”等;也不在她花2元錢可吃四菜一湯、其中還有八寶鴨的“工作餐”;而是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利用職權牟利謀私的不正之風。其污染是可怕的,就連掌勺子的廚師戇戇,對象小陸來買炒什錦,每次都是“六個角子一大鑊子”。這些臺詞,不僅僅是對人物形象的一個展示,也是突出是為了表達白砎砎這個人物直接爽朗的性格,在表演時,并不需要多么夸張的動作,只需要將臺詞咬準,及時把握這些臺詞的火候,就能將其人物刻畫爽朗的個性展示出來。而這些內容的表演就需要演員在自我心中對這些臺詞進行充分的理解,在根據(jù)人物在戲中的形象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以更貼合現(xiàn)實情景的感情在舞臺中表現(xiàn)出來,從而展現(xiàn)廚演員運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人物角色的演繹辦法。
真實感與信念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舞臺呈現(xiàn)出這種真實感及信念感,就要通過借鑒的方式,去將故事性的內容進行演繹。這種借鑒可以通過生活去尋找靈感,如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系列動作,這些都是基于我們的自然行為去發(fā)生的④。如:起床、梳洗、吃飯、喝水、照鏡子等動作,都是基于習慣,從幼年就會開始這些動作,并一直引用,可以說這些動作的產生是基于肌肉記憶,但要將這一系列的內容,挪用在舞臺上,就應該結合舞臺的狀態(tài)與實際劇情的需求進行,所以,演員的演繹方式是通過生活,有了這些生活經(jīng)驗,才能在演員心中構成一個常規(guī)的影響,基于這些影響才能將真實感與信任感展示出來,這樣角色才會讓觀眾融入到劇情中,才會將演繹的角色刻畫的更加鮮活。
演員的真實感和信念感是刻畫舞臺人物的關鍵。優(yōu)秀的演員就是要善于將生活中看到的、感悟到的內容加以提煉和想象,將真摯的信念感融入到舞臺表演中,這樣才能觸動觀眾的情感,使刻畫的人物形象更為生動、鮮明、形象。
注釋:
①曹嘉睿.淺議影視表演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交流與情感控制[J].大眾文藝,2019(06):186.
②池浚.真實的力量最動人 談王紅麗的表演風格 [J].中國戲劇,2018(11):14-15.
③申宏雁.真實的人物塑造是表演藝術的生命[J].藝術評鑒,2018(14):172-173.
④孫暢.淺談真實感和信念感對演員的重要作用[J].戲劇之家,2018(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