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慧玲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榆社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東南部,東連和順、左權,南與武鄉接壤,西靠祁縣,北與太谷、榆次相鄰。榆社在歷史上以弄為主,生產相對落后。工業源于手工業作坊,手工業歷史源遠流長,但在各個朝代的手工業作坊多為季節性的家庭副業,很不穩定。由于本地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和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很多產業無法持續的發展。直到辛亥革命后的中華民國時期才逐漸興盛,有了較為固定的手工業作坊。榆社手工業的主要行業有翻砂鑄造業、熟鐵業、銀器業、修表業、紡織業、縫紉業、皮麻業、木器業,鞋業等十多個行業,為了滿足全縣人民的生活及生產需求,又相繼建起了醋房、酒坊、磨坊、粉坊、糕點坊等10多個行業的手工業作坊。這些產業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數量少,規模小,設備簡陋,發展緩慢。榆社歷史上商業稀少,清末明初開始發展,私營商業以攤販和貨郎擔為主,經營方式為獨資和集股兩種,主要集中在縣城和大的集鎮,經營百貨、醫藥、土產、針線、煙酒、棉布、風味小吃及油、鹽、醬、醋、肉等20多個行業,商號100余戶。
1925年,全國的工人運動都在蓬勃地發展,各地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即工會。在全國工人運動發展的熱潮中,應太原地區廣大工人群體的要求,中共太原支部和青年團太原地委位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在1924年秋開始籌備成立工會。1925年元旦中共太原支部與青年團太原地委聯合在太原文廟圖書館召開了有百余名工人參加的大會,成立了山西工人聯合會,王世益擔任委員長。
省工人聯合會在春季發動了太原晉商日報、并州日報印刷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罷工失敗后,省工人聯合會因經費困難,王世益被迫離開太原,自行解散。①
1927年太原總工會被取締后,王世益秘密返回太原,從事黨的職工委員會工作。同年秋季,秘密恢復了太原印刷、織布、靴鞋等行業工會。9月繼續回復了太原總工會,王世益仍然擔任負責人。
中共榆社縣黨的組織歷史,始于土地革命時期,但早在1925年,榆社縣潭村王世益(王祥和)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山西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他擔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后,十分關注榆社縣黨組織的革命活動。
1936年2月中旬,在中共山西省工委特派員劉世明幫助下,中共榆社縣臨時委員會改建為中共榆社縣工作委員會,上級交給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武裝暴動,開展游擊戰爭,迎接紅軍東渡。②并相繼成立了軍事部、赤衛隊、共青團榆社縣委。黨的組織在榆社的創建,標志著榆社地區的革命斗爭開始了新的時期,同時工人運動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組織基礎。
中共榆社縣工委建立后,積極準備武裝暴動,但由于閻錫山大肆制造白色恐怖,共青團榆社縣委姚忠祥等慘遭殺害,武裝暴動被迫停止,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③縣工委領導轉移到榆社邊界地區繼續領導革命斗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開始對中國全面進攻,全面抗日戰爭由此開始。1937年8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亦稱“第十八集團軍”,開赴山西。中共中央華北局決定由北方局楊尚昆、省工委林楓、太原市委趙林和康永和組成高級黨團,加強工人運動的領導,建立工會組織,創建工人抗日武裝。④
榆社縣位于太行山西麓,是太行革命根據地的一個戰略要地,也是大后方之一。1937年9月,一二九師八路軍工作團進入榆社,恢復了中共榆社縣工作委員會,隨即10月成立了榆社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1月12日下午,八路軍總部到達榆社縣郜村,當晚在省立第八中學召開了三千多人參加的軍民聯歡大會,朱德總司令親自作了講話。八路軍總部途徑榆社對榆社的抗戰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后,在中共領導下,榆社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工人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的活動迅速展開,農、青、婦各救會及其所屬抗日組織相繼建立。11月中旬,根據中共冀豫晉省委指示精神,榆社縣工人階級組織——榆社縣工人抗日救國會(簡稱工救會)正式成立,馬申瀛擔任主席,秘書為張建功,成員有王新貴、魏金玉等,主要負責人都是印刷工人出生。⑤榆社工救會于1943年停止活動。⑥
榆社工人運動主要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1938年九路圍攻。
太原失守后榆次、太谷的各種工廠遭受敵人的摧殘,大批工人失業流亡回鄉,生活非常艱苦甚至無法度日。在這種情形之下,失業工人很多都積極的參加了抗戰工作,起了先鋒的模范作用。榆社組織了工人游擊大隊五個,給了敵人無數打擊,發動了兩次大出動襲擊太谷城內的敵人,沒收了大漢奸的財產,停止了偽組織的發展。武鄉的產業工人,組織了工衛隊,除奸組30余人,不到兩個月壯大到70余人,又建立了鐵工廠,工人五十余人,制造了刀、手槍等武器,武裝了自己,由鐵工廠日漸轉向鋼工廠,工人已擴大到一百二十多個,初步的創造了手溜彈,砍刀,農具等。
榆社工運開始就關心到鄉村工人生活的痛苦,生活艱苦,提出了改善生活,激發工人抗戰的積極性與參戰的熱忱,救濟了極貧工人家屬谷子一千余石,掀起他們的對敵斗爭。一個輕工業工人擔任了文化教育工作,及村政協助員,村長書記三人,區武裝干部二個,村武裝干部三個,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八日成立了縣工會,出席代表三十六人。
第二階段:1938年(粉碎敵九路圍攻)——1939年(總工會成立)。
產業工人與農村工人結合,由武裝斗爭逐漸轉向民主民生斗爭,鄉村組織隨即開展。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組織鄉村工人,加強武裝工作,展開民主民生的斗爭,提出改善工人生活,建設抗日根據地。武榆兩縣的產業工人脫離了武裝,深入鄉村,組織鄉村工人(由部隊專門來做了工會工作)。
工人的民主民生要求迫切。在榆社,改善了鄉村工人生活,每個工人按原有工資一元加一角;襄垣煤炭工人要求加干糧,每天增加工人五分,廠主不答復,發動了斗爭,參加人數一百五十余名,結果勝利了。同時聯系到民主斗爭,打著“反對壞干部,扶植好干部”的響亮口號,在石樓進行了尖銳的斗爭,參加工人二百六十多個,大肆張貼標語,工人全副武裝,內有任水亮是工賊,出賣工人利益,與廠主勾結,收買落后工人,向進步的干部進攻,要打倒XX,這時工人一邊斗爭,一邊爭取落后工人,連續不斷的進行進行三次斗爭,才得到勝利。在這一時期,榆社的民主斗爭多達三十八次。
第三階段:1939年——1939年十二月政變。
發動農村工人積極參加武裝,參加戰斗,合作運動普遍建立,反投降反妥協斗爭猛烈開展。總工會成立后,提出開展群眾性的合作運動,加強經濟建設,各縣響應了號召,榆社建立了大小合作社十八個,武鄉建立合作社九個,運輸線一個,理發所一個,刻字局一個,醋房一個,農具廠一個,工人研究廠,研究地雷,小鋼炮,紡織機,手溜彈,更進一步的保險,襄垣成立了磚廠一個,簾廠一個,煤窯一個,合作社十二個,造煙廠一個,醋房兩個,鞋廠一個,鐵工廠一個打農具砍刀。
文化運動的開展,提出每個干部每日要堅持二小時的學習制度,開班訓練班,建立民革室夜校,提高了工人政治文化水平,榆社四個區都開辦訓練班,每星期五共訓干部180個,縣工會開辦訓練班一次,七日訓練干部30人,建立了民革室28個,武鄉開辦礦工訓練班兩次,五天,共訓干部35人,羊工訓練班三天,訓練人數70人(羊工會秘書,各村秘書訓練班五天,共訓練73人,建立民革室48個,襄垣每區開了一次訓練班,訓練干部132人,第二次訓練班是半個月,人數35人,建立了民革室51個,培養村政干部五個,犧盟協助員4個。
建立了脫離生產的武裝,給了敵人無數的打擊,在革命歷史上奠下了光榮一頁,成千成萬的工人參加了激烈的戰斗,幫助軍隊運輸擔架等工作,榆社同時建立了工衛隊30人,打游擊五次,割電線三百斤,得回炮彈五個,手溜彈十二個,南關戰斗工人游擊小組配合軍隊出動,割電線二百余斤,工人參加八路軍的一百二十六個,決死隊三十人(大半是雇工),參加縣獨立營34人,擔任交通員5名,有干部直接領導一區,一區的工人大破路,參加人數一百三十名,同時三區也發動了破路,參加人數五百余名,破了路長十里,寬七尺。
第四階段:1940年1月——1949年10月(三次掃蕩)。
工會工作開始深入,作風轉變,基點建立,提出工人斗爭綱領,改善工人生活。總會下交漳會議以后,在工作上劃分了一個新的時代,工作開始走向正規化,整理組織,清洗壞干部,明確的切定(確定)工人參加工會手續。要經過一個人介紹,集體或個別宣誓,反對抄名式的辦法,切實劃分小組,依不同的工人不同的要求來組織支部,劃分小組,農會與工會的關系確定,建立基點村,取消區一級,襄垣建立基點村七個,武鄉十三個,榆社四個,執行了嚴格的工會組織紀律,開除了壞分子,如榆社村干部李□成,王文連一共十七個壞干部。又有三百八十個不是工人者,報送參加了其他團體,武鄉開除縣干部魏耀堂等二人,縣執委一個,村干部二個。
深入文化職工教育,培養新干部,榆社訓練了村干部十七個,為期五天,不識字的楊聲明,在這五天內識了五十余各自,老羊工識了三十多個,每個村有大眾黑板,工人分七天上一次葉縣,一天要認生字二個,建立民革室,能如數到者只有四十個村的,民革室活躍工人也能按時到,其余工廠煤礦的民革室比鄉村的是健全的。
榆社工人開荒六百三十畝,組織了互助組五十個,共有工人三百二十個,選出了五十個勞動英雄,建立了一個組織廠,開了一座粉房,增加硝鍋十口,組織農具修理組十一個,武鄉大有村的雇工集體下種,工人二十八個,分為無小組,選出勞動英雄九人,武鄉礦工自動增加炭二千七百多斤,按全數計算增百分之三十。
第五階段——1940年(三次掃蕩)——1941年6月。
工作進一步的要求深入鞏固,制度正規化,集體領導,個人負責,建立民主機構,發揮每個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強干部政治教育,提高干部工作熱忱,十二月總工會后指出工運今后方針,努力完成一切工作,迎接總工會二代大會及促進華北工運統一,實行自下而上的選舉,普遍的改善工人生活。
生產上,榆社工人自動幫群眾開水渠五道,能灌地七頃,參加木工二十個,石工五十個,共做工四十天,旱渠十道,參加工人三百八十個;武鄉賈河二個小組,工人十一個,在五天內打井兩個,能灌田六十畝,慶子修渠石工四十個參加修渠,堅持開渠。參加雇工三十余名、石工木工十余名。
文化教育方面,榆社開訓練班一次、訓期半個月,訓練人數七十七個,民革室夜校五十八個,起作用的十三個、單獨工人夜校四個。武鄉開干部班三次,每次五天,訓練村干部共四十五人、又二次共訓村干部一百二十二人,夜校三十三個,如姚莊一個工人從四月起六月止能識字三百個、并能解釋勞保權條例,政工會目前斗爭綱領和工會印發了兩次識字課本,每次六十余本,印發了大選傳單、農村斗爭綱領及參軍號等。⑦
第一階段,工運的發展進度,產業工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是也帶來工作中的不良現象,生硬孤立高傲的作風,使群眾害怕,不接近鄉村工人及群眾,而且帶著城市的流氓味道,使工運孤立,發生嚴重的的偏向。
第二階段,干部受了初步的教育,看到了些新的報紙書籍,首先了解了抗戰與工人之關系組織工人的意義,在工作上也有了一套小辦法,作風依然是行政命令,生硬強化,高高在上,對工人的實際痛苦不了解,要求不清楚。
第三階段,工作發展到要求深的時候,干部趕不到工作要求及政治任務。第四階段,根據地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但干部的認識是落后的,也有少數進步的。這個階段工作發展雖然處于深入時期,但是不平衡,鄉村的階級對立非常明確,雇工不至長用人,雇工主張變職,工作陷于消沉的狀態,干部死氣沉沉。
在抗戰時期的榆社工人運動中我們認識到,工人的作用開始抬頭,但要把握工運的關鍵。武裝的擴展及表現。政治文化經濟建設應創造新民主主義勞動者,來創造新的社會。深入工人文化教育,糾正工人在思想意識上的落后,繼續擴大武裝工人連,開展工會民主民生斗爭,弘揚工人階級的自我批評精神,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是開展工作的先決條件。
注釋:
①李景田.中共山西省組織史資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64.
②紅色榆社記憶,31頁.
③⑥中共山西省榆社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山西省榆社縣組織史資料1932·6——1987·10[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33.
④⑤榆社工運史,8,9.
⑦山西省第三行政專署一九四零年屯糧工作、太行區一九四一年行政科長會議等文件.榆社縣檔案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