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楠
(北京慧科教育集團,北京 100000)
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起源較早,早在唐代末期,著名畫家張彥遠便在其《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了美術歷史研究的問題,并以歷代名畫為例,既分析畫作本身的藝術性,也關注畫作創作的歷史背景、后世評述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此后歷代畫家、繪畫理論家都很重視美術史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繪畫資料,是幫助后人了解中國美術史的絕佳范本。而從20世紀開始,西方美術思想的傳入,啟發了美術史研究的思路,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改步變古階段、推陳出新階段、交流開拓階段,每一階段受到不同的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改步變古,即改良舊有的研究方法,在吸收西方美術史研究理論的基礎上,對中國美術研究的成果進行重新整理和理論研究。這一時期主要是從20世紀初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此之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大多是由畫家、繪畫理論家、收藏鑒賞家等人物來完成,研究的指導思想大多來自于其本身的美術實踐經驗,研究內容則主要是對歷代美術作品進行記載,這種情況尤以明清兩代為甚。其特點是重視對史料的記載,而不再關注對畫作的評述。而隨著西方美術思想的引進,新美術、新史學等思想不斷涌現,大量美術史研究者在學習西方思想的同時將其應用于中國美術史的實踐,最終開辟了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方向:既重視美術歷史資料的收集,也號召采用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和建立完善的書畫評價體系,奠定了現代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到1978年改革開放止,是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推陳出新階段。這一時期,由于國家的政策幫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美術學思想也相應的影響了中國美術史領域,中國的美術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一時期出版了大量的美術史研究著述,是研究美術史的寶貴資料。但是這一時期的美術史研究也面臨著極大地困境,困境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新中國成立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長期封鎖,導致各個領域的中外交流都幾乎停滯,中西方的學術交流極少,對美術史的理論研究不利。二是我國曾長期學習蘇聯的相關制度,在美術史研究方面也不例外。但是蘇聯所開展的一切相關研究均是以馬克思理論為前提,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思想是美術史研究的指導思想,然而我國眾多學者無法在短期內對唯物主義思想有透徹了解和發揮,指導思想和實踐脫節,影響了美術史研究的發展。第三則是文化大革命對美術史研究造成的毀滅性影響,大量研究人才被批斗,被迫離開研究崗位,中國的美術史研究止步不前。
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是美術史研究的第三階段:交流開拓。改革開放強調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美術史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流,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美術史研究者積極與國外研究者建立聯系,雙方展開了數量眾多的交流活動,互相學習和吸取經驗,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實踐,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友好交流,開拓創新,中國的美術史研究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
20世紀以來,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國美術史研究表現出了不同于中國古代和其他國家的特點:
首先,研究資料極大豐富,但仍有完善空間。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我國歷代書畫珍藏,均保存于皇家或民間收藏者之手,普通研究者只能通過文獻記載或臨摹作品來“想象”畫作,二手資料影響了研究的真實性。但是從20世紀開始,大量的美術作品進入藝術博物館,開始面向大眾進行展覽,研究者終于有了接觸美術作品實物的機會,對美術史的研究是極大地助力。
其次,研究方向由文人書畫向大眾書畫轉變,研究重點不在囿于名人字畫,對古代民間美術、工藝美術等都有了關注。這一特點的展現是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美術史研究領域的展現,由于我國更早的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影響,在史學領域堅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拋棄英雄史觀、個人史觀,堅持人民群眾創造美術史的觀點,推動了我國美術史研究的變革。
第三,在闡述方法上,既注重對風格演進進行研究的內向觀方法,也重視對因果關系進行研究的外向觀方法,從而形成了綜合性的闡述方法。我國美術史研究區別于外國的一大特色就是從功能和對象著眼來描述問題,這種闡述方式顯然更加全面,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