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深圳市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相聲,是我國民間喜劇藝術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以其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相聲藝術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通過組織一系列特有的“包袱”,即語言藝術,使觀眾發笑,達到與人娛樂的效果。
相聲,是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以說、學、逗、唱的形式將不同的故事描述出來。相聲起源于明清時代,一般認為南京夫子廟、天津勸業場和北京天橋是相聲的三大發源地。在相聲藝術的表演過程中,用到的道具主要有醒目、手絹、以及折扇。而相聲的表演形式有群口相聲、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等,其中,對口相聲在日常的相聲表演中經常見到,也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種相聲藝術表演形式。在對口相聲中,兩人的角色分別是捧哏和逗哏,在進行相聲藝術表演的過程中,捧哏和逗哏的表演者分別飾演智者和愚者、文人和小市民等,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攻守,從而形成不同表演風格、不同表演形式和不同表演內容的相聲藝術。
在相聲藝術表演中,捧哏者與逗哏者通過相互配合、相互攻擊的表演形式進行敘事,這是相聲藝術表演的主要方式,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相聲藝術的主要敘事方式就是誤導。在進行相聲藝術表演的時候,逗哏者是敘事的主要陳述者,在講述的過程中,其語言具有明顯的多指性,并且語言描述也是模棱兩可,這樣表述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捧哏者和觀眾,使其形成錯誤的猜想,這就是逗哏者的“表層敘述”;實際上,故事的真相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甚至于和“表層敘述”的結果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深層敘述”。
在相聲敘事結束的時候,深層敘述的結果浮出水面,與表層敘述的假象結果形成強烈鮮明的反差對比,這就是包袱。在這個過程中,逗哏者進行表層敘述,進行誤導;捧哏者通過質疑表層敘述,并最終揭露故事的真相,從而抖開包袱。
在相聲藝術的表演過程中,捧哏者和逗哏者通過既配合又對立的矛盾關系將包袱展示出來。其中,逗哏者一般扮演的角色是丑角,其具有思想狹隘、言談舉止滑稽和性格有缺陷的特點,在表演的過程中經常會暴露各種各樣的缺陷,從而引逗觀眾發笑。捧哏者在表演的過程中扮演的一般是美角,其具有言行規矩、性格溫厚的特征。
在相聲藝術表演中,捧哏與逗哏的美丑互為一體,相互映襯,形成了相聲藝術的典型。然而,捧哏與逗哏的美丑又是互不相容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常常會攻擊對方,將對方的本質暴露出來,這也是抖包袱的藝術表演形式。然而,細思相聲藝術表演過程中捧哏者與逗哏者兩者之間的關系,兩者所扮演的角色,其美丑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美者不盡是美,也有丑意;丑者也不全是丑,也蘊含著美,美丑相互轉化,相互襯托,最終形成極具喜感和戲劇性的作品。
在相聲藝術的表演手法中,有智者和愚者的相互博弈。在表演的過程中,捧哏者一般扮演的是“智者”。該智者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假聰明、小聰明”的智者,二是“真聰明、大聰明”的智者。通過不同的角色定位,靈活的將人物形象刻畫描述出來。例如扮演前者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自作聰明的形象,但實際生活卻是非常窘迫,常常會自以為是的干某些事,最終卻遭受慘痛教訓。扮演后者的時候,表現的就是人生雖然平庸,但卻富有人生大智慧,在無所追的人生中敢于直面人生,勇于自我調侃。
在表演的過程中,捧哏者一般扮演的是“愚者”。同樣也有兩種表現形式,淺薄的小人和忠厚的長者。逗哏者扮演淺薄的小井市民時,常常會自作聰明,但實際上卻是愚蠢之極;扮演忠厚的長者時,一般都是性格篤定,蘊含著大智若愚的人生哲學態度。
相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積極地傳承和弘揚這種喜劇表演形式。相聲藝術表演中的捧哏與逗哏,在表演的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攻擊,通過敘事,將人生的大智慧,美中有丑、丑中有美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