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瓊
(東莞市橋頭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520)
基層文化館應扎根基層,為基層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服務,切忌為了完成建設任務而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橋頭鎮與東莞市其他鎮街存在諸多共性,但在經濟實力、文化發展、人文習俗等存在差異。為此,東莞市文化館橋頭分館體系建設,綜合考慮橋頭鎮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公共文化場館,著力優化資源配置,盤活“五個有”公共文化設施,提高基層文化服務效能,促進橋頭鎮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均等化服務。
橋頭鎮位于東莞市西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曾被喻為“東莞的西伯利亞”,全鎮設有1個居民委員會5個社區11個村,其中蓮城社區居民委員會位于鎮中心是一個鎮屬單位。橋頭鎮16個行政村分為4個片:東太湖片,由東江、山和、崗頭、屋廈組成;李朗片,由李屋、鄧屋、朗廈、邵崗頭組成;田新片,由橋頭、逕聯、田新、嶺頭組成;石口片,由石水口、大洲、禾坑、田頭角組成。另外,在橋頭鎮西北部由多個大型商住樓盤形成一個人口密集的新興商住區,劃分為第五片區。
橋頭鎮在東莞市內與其他鎮街相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但是在文化建設方面卻遙遙領先,尤其是在2018年橋頭鎮率先完成了全鎮16個村(社區)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工作,創新發展“一湖兩花”“群音會”“荷花文學獎”“蓮城藝術巡展”等多個文化藝術品牌活動,全年共開展公益培訓413場次,播放公益電影298場次,舉辦文藝展演活動73場次,藝術展覽207場次,全鎮文化建設綜合得分位于東莞市第二名。
東莞文化館橋頭分館根據地理區域分布建成“1個文化館橋頭分館+5個片區支館+N個企業/小區文化空間”全覆蓋文化服務體系,不僅從地理位置的全覆蓋,更是從人口分布、商住區、工業區等全方位輻射,全面促進公共文化均等化,讓文化滋養橋頭鎮16多萬常住人口。
橋頭鎮充分利用位于鎮中心區的現有建筑物蓮城影劇院進行升級改造,建成東莞市文化館橋頭分館,占地面積2703平方米,建筑面積6315平方米。橋頭分館與東莞市文化館建立“平臺聯盟式”的關系,雙方依托聯盟平臺,實現內外聯通、資源共建共享、品牌合作共建、發展各具特色。橋頭分館由文廣中心主任兼任分館館長,明確組織架構,完善與市館相對應的內部工作機構,加大對鎮內文化發展統籌力度,配備專職人員,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橋頭分館主要負責協調溝通市文化館,統籌支館及文化空間建設。在總館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開展和政府購買等方式,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突出特色文化服務。
橋頭鎮根據地理區域的劃分共有四個片區,建成4個片全支館,加上新興商住區建成的橋頭鴻華支館,共5個片區支館。片區支館在分館的統籌管理下開展延伸服務,把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具備條件的文化功能室納入片區支館建設范圍,重點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片區支館與分館建立“直屬管理”的關系,由橋頭分館統籌人、財、物,直接分配專職文化管理員開展支館工作。片區支館的做法不僅可以有效整合相連村(社區)的公共文化資源,也可以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度和效率。片區支館活動費用由鎮財政和片區內村(社區)每年定額支付。在穩定的資金保障下,片區支館結合各片區群眾文化需求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強化公共文化設施管理,盤活村(社區)“五個有”公共文化設施。同時,片區支館積極吸納村(社區)文藝專干、文化志愿者,組建轄區內多支業余文藝團隊,組織廣場舞、粵劇傳唱、四點半學堂、老年人健身等活動。片區支館所有文化活動均報備橋頭分館,大型活動由橋頭分館統籌,通過“文化莞家”平臺進行發布,實現實時傳送文化信息,完善監督渠道和反饋機制。
橋頭鎮以鴻華小區為例,由政府推動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給予一定的榮譽褒獎和獎勵資金,引導條件適宜的社會力量,如商住小區、大型企業、工業區等,參與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企業/小區充分利用公共場室建立文化館橋頭分館文化空間,與分館建成“流動服務式”的關系。各文化空間自主運營,開展一定數量和提供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并要求具備承接參與分館聯動服務的能力。橋頭分館按需配送文化服務、協助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或者采用購買服務的形式豐富企業/小區文化服務,滿足企業員工/小區住戶的文化需求。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小區設立文化服務專員,保障文化空間日常正常運營。橋頭分館通過“流動服務式”配送公益電影、公益培訓、文藝演出等惠民活動到各文化空間,并輔助企業/小區組建舞蹈隊、曲藝隊、合唱隊等業余文藝團隊。自主運營效益良好的文化空間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促進公共文化高質惠民。
橋頭鎮通過向東莞市文化總分館制第一二批鎮街取經,對比自身綜合實際情況,取長補短,探索符合橋頭鎮文化發展的文化館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興建、捐建或與政府部門合作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推動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管理的社會化。因此,轉變服務模式,讓文化館不再孤軍奮戰,而是把分散的、優質的社會力量整合起來,這是未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一大目標。
橋頭鎮根據《東莞市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指導精神,充分發揮橋頭鎮人民政府在文化館分館建設的作用,以文廣中心為主導單位,加強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配套設施,確保工作有序推進落實。鼓勵村(社區)以片區為單位整合建設,引導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品牌影響力、熱心公益文化的優質企業、商住小區和社會機構參與橋頭分館的建設。
根據全鎮片區規劃,各優質企業、商住小區和社會機構的發展實際和意愿,堅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在鎮中心區,升級改造文化館橋頭分館,成為橋頭鎮公共文化服務總樞紐。根據東太湖片、田新片、李朗片、石口片4個片區和1個商住新區發展實際和意愿,擇優選用,進一步集中資源,優化場館設備設施,增加文化服務配套,升級打造文化館支館,引導優質企業、商住小區、社會機構活動利用公共場所設施建成文化空間。
依托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架構,立足橋頭實際,橋頭鎮建成“1個文化館橋頭分館+5個片區支館+N個企業/小區文化空間”的文化館總分館主體框架,圍繞建、管、用等關鍵環節,探索可容納多種運行模式、漸進式科學發展的文化館橋頭分館服務體系,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從“直屬管理”到“流動服務式”自主運營過渡,最終形成以“平臺聯盟式”為主的聯動服務體制,實現資源聯動共享,提升綜合效益,創新建立文化館總分館制的“橋頭模式”。
創新基層文化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目的是加大資源整合和調配,強化資金統籌、服務配送、業務指導和項目共建,從而最終發揮總分館制的整體優勢,促進公共文化均等化。基層文化館“橋頭模式”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引導本土傳統文化、非遺項目個性化創新發展,并以文化館橋頭分館的建設為契機調整文化服務隊伍建設,重視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有效使用。
在隊伍建設方面,文化館橋頭分館統一調配文化管理員隊伍,組建一支業余流動文化服務隊,建成文化團隊/企業合作庫、文化人才資源庫等。通過一系列措施,破解鎮村企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等突出矛盾,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優質的文化服務。
道路千萬條,創新發展第一條。創新要立足自身實際,發展要因地制宜。基層文化館“橋頭模式”體系建設立足橋頭鎮,正確解讀法規政策,巧用活用社會資源參與基層文化建設,“1個文化館橋頭分館+5個片區支館+N個企業/小區文化空間”走出了一條基層文化館體系建設的新道路,從整體布局到實踐保障全方面確保“橋頭模式”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