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和
(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019)
“義工”一詞,最早來自海外及港澳臺地區,指公民為社會義務工作和服務的行為。
古今中外,在人類發展歷史上那些舍己為公、赤誠奉獻之人,都以圣賢之尊而載入史冊,成為后人學習敬仰的功德楷模,如獲得1979年諾貝爾世界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用一生的時間,為他人貢獻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是人類生命意義和價值最偉大的展現。
現今“義工”的理念和行動,已打破了社會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種族文化的界限,成為了全社會共同尊崇的慈善行動,為記念這一人類高尚的義舉,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5日,定為世界“國際志愿者日”。
我國較早出現“義工”的稱謂,是1989年成立的深圳“義務工作者聯合會”。1993年由共青團組織發起了統稱為“志愿服務”為宗旨的無償服務活動,在全國各地都相繼成立了各種“義工”形式的社團組織,服務于社會公益事業。
廣泛的社會實踐證明:義工志愿者活動的開展,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舍己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優良傳統,建立了政府機構、社會社團及民間個人的幫扶體系,關愛需要幫助的人,社會各階層人群通過共同的義工志愿行動,增進了公民特別是弱勢群體對社會的認可度和歸屬感,促進了人際間的親善關系,在自愿的奉獻行為中實現了社會公民的自身價值,豐富了社會生活內容,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充滿溫情、和諧融洽、和睦相處的美好世界。義務志愿工作者全心全意服務于普通民眾,奉獻忘我的精神品質,與社會現實中那些見利忘義、為非作歹的不端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社會學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的內涵是指人類社會信仰觀念的政治法律、思想品德等,是精神成果的文化、藝術、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是社會生活形態的民俗風情、居住環境、生活品質、社區文化等一切物質生存條件、精神文化、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總和。在儒家思想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屬精神領域范疇。
“文化義工”的概念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自愿義務地服務于符合法律范圍內的社會公共文化或某一專項領域文化的服務工作。
“文化義工”服務活動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個體形式的“文化義工”,以個人名義,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識、藝術技能自愿幫助他人。第二種是公共形態的“文化義工”,由政府、機構、社會團體組織招募或指派選定專業專家人士,為社會提供文化藝術等方面公益性的服務和幫助。
在公益文化服務活動中,“文化義工”與“義工志愿者”的區別:義工志愿者主觀上情愿、無需回報、主幫助別人,不受幫助對象資格、能力、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與被服務對象本人是同等階層的一種志愿行為,屬于思想意識、道德品質表現范疇,受助方對其無約束力,無需承擔社會責任。在從事文化服務方面的志愿行為時,義工可以做些輔助工作,但不直接參與到文化活動的內涵核心。從概念上講,他屬無需“文化”內涵的義工。文化義工則是在擁有了為社會做貢獻、獻愛心的自我情愿付出的同時,更加強調了義工的“文化”服務屬性及內涵。
近年來,筆者受組織委派的公益指導及培訓工作中,通過社會實踐及切身感受,對文化義工活動中“文化”內涵的理解,定位和服務管理中遇到的問題,談下觀點,共同探討。
眾所周知,文化現象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其所涵蓋的范圍和各種受眾層次,在現代社會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驅使下,發揮著其自身的社會文化功能和傳播作用。
“義工文化”就是人們通過在社會公共文化的活動中,以奉獻行為為主體的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與公共受眾共享文化。在共同行為的文化幫扶中,進行有效的溝通、答疑解惑,加強了廣泛的合作傾向,用文化的導引作用,在公益的活動中,實現個體與社會集體之間的最佳合作方式及統一的文化審美傾向。義工文化形態的確立,是在公眾認同后,存在與公共文化體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樹立公眾新的價值觀念和對社會行為活動的認同及響應,是義工文化秩序的構建、發展的必然之路。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落后陳腐的文化注定要消亡,只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廣大民眾的文化才能生存發展下去。義工文化形態給人類帶了美好和希望,賦予了新的生機,充滿了正能量,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兼愛”的屬性,是發展建設現代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義工”,簡言之就是“義工文化”的使者,其在公益義務文化活動中的行為、狀態、方式、內容直接代表著文化的層次和內涵。文化工作者通過藝術活動及社會文化行為的組織參與方式,用“義務”的自愿形式為社會群眾服務、為沒有條件的需求者服務、為弱勢群體服務,文化義工是“義工文化”的志愿執行者。
文化義工利用自己的時間、自身的文藝技能,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藝術方面的服務,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在機關、社區、學校、公益性的文化場館,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影劇院、音樂廳等,這些社會公共文化設施是政府宣傳黨的方針路線的陣地,同時也面對社會居民群眾及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國際友人開放的公共文化場所。文化義工的主要工作是深入社區、基層組織單位、城鎮鄉村,以文化藝術指導為主,以講座、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傳授文化藝術技能和知識,展示文化建設成果,協助參與各類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當文化義工的工作領域及具體服務內容達到一定的范圍和程度,涉及到授業傳道的社會功能層面的時候,其主觀的“義務”工作性質就要接受社會法規的評判,其本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和認真的服務態度之外,還要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這種文化義務工作,除享有自主行為應有權利的同時,還要接受政府機構和社會公眾的監督。這使得文化義工的工作方式、內容符合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法規要求。
文化義工參加的公益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這就決定其一定要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宣傳文化的方針政策指導下進行,要在廣大民眾中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知識理論,用文化藝術的特有社會功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走向自覺的今天,通過文化藝術形式,在思想品德精神意識方面,發揮教育和引導作用,為建設和諧社會,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做貢獻。這是“文化義工”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義工已成為新時期活躍在文化建設領域的生力軍,文化義工不是普通的志愿者,就其本身而言應具備以下文化素養:
(1)良好的思想品質,職業道德,敬業精神;
(2)自覺志愿踐行服務他人和社會的言行;
(3)有公益事業心和公共集體意識;
(4)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敢于擔當的精神;
(5)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文化修養和教育技能技巧;
(6)具備必要的專業文化知識,一定水準的專業藝術特長。只有具備以上的各項素養,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義工”工作。
由于所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文化義工”的服務規則,應按志愿性和專業性分為:
(1)文化專業義工:主要是在公益文化藝術活動中,以傳播文化藝術知識技能為主,自愿承擔教學,指導,專業講座等工作。
(2)文化志愿者:在文化藝術活動中,主要是做輔助的服務性工作,不涉及具有專業性的指導的工作。在這里對文化義工的區分并不是對志愿者的義舉有異議和歧視,只是文化義務工作中的分工不同,義工性質沒有變,這是對被幫助對象和社會負責,這是原則問題。
在文化義工服務活動中防止出現:
(1)專業水準不夠,只有主觀熱情主動,其結果是傳授知識不準確,誤導接受文化教育的學習者;
(2)只憑熱情投身公益活動,時間稍長就退避三舍,其結果是公益活動的半途而廢,造成失信于民眾的不良影響。
(3)利用公益服務平臺和公共資源,滿足個人私欲,浪費了社會文化資源。
(4)夸大宣傳,小題大做,用表面文章、無中生有等手法,吹噓成果,違背為群眾服務的核心宗旨的空假行為。
筆者認為:首先要在法規層面建立健全“文化義工”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嚴格管理,以嚴肅、嚴謹的態度做好公益文化活動項目和工作。
其次要建立評審各個文化門類的義務服務工作者的資質和標準。
第三,要設立誠信檔案,做好文化義工的長期服務工作預案,加強系統化、科學化、長期化的公益文化活動的組織,有針對性、目的性、實用性的進行文化義工活動。
文化義工不只是單純的志愿者,其肩負著傳承文化、宣傳黨的文化方針政策、落實好文化為民、為社會提供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認識到“義工文化”的文化內涵,就是認識到了社會賦予文化義工的責任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文化義工隊伍建設,使之真正成為符合國家與人民利益的文化使者,為實現人類共同美好理想的和諧社會,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