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媚
(深圳市龍崗區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172)
文化的傳承,本質上是源于人的聚合,每個人以不同方式參與文化活動的感受、接觸、交流而形成的人文空間的聚集,以非遺文化傳承的存在為先決,遵循著存在、消失、再生成、再消失循環反復至最后終結的過程。
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非遺項目大多已脫離原有的宗祠、神誕等民間、民俗文化空間,而城市的非遺項目更多的以文字、影像、多媒體、網絡、展演活動等方式依存于博物館、非遺產展廳、傳習室等文化場所,形成新時期公共文化的非遺空間。同時,也是振興傳統文化的熱點之一,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將承載著非遺傳承功能的非遺文化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場所統稱為傳承空間,嘗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視角,結合公共文化服務對非遺文化傳承利用進行梳理,活化城鎮化進程中傳承空間,使之更好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新時期的公共文化建設中,已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建設博物館、非遺展廳、傳習所等公共文化設施,它既是公共文化體系重要的考量指標之一,也是非遺文化重要保護方式之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公益為目的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傳承空間的利用度、盤活公共文化資源,聚集人氣,以藝術、展演、衍生品等形態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目前,對于傳承空間有過于形式化的問題。如只開放于接受檢查、督查、造訪等情況,更多的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指標、非遺評定、評審、督查工作指標。此舉并未充分發回去傳承、傳播的意義與價值,對于公共資源而言也是極大的浪費,急需進行活化、更好的服務社會。
另外,傳承空間有過于商業化、產業化、空殼化、舞臺化等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以創新創作代替保護傳承問題,“一些人或地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化、碎片化、拼盤化,或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民間化,或者將民間藝術演出形式改變為舞臺化。”傳承空間有的并非展示核心、保護主體真實性,而是以競技形態、藝術形態、舞臺形態單純的形式進行保護,割裂了其原有的民俗民間生態環境、剝離了傳統文化原本特有的情感特性和形式的莊嚴特性,使得保護工作失去其意義。供給與需求脫節、公共文化服務面、吸引力、影響力不強。
為此,應利用好傳承空間物質臺,結合非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避免單純以藝術形式獨立展示、展覽的形式固化展陳。以人為本,以人的核心技藝的過程才是非遺展示、保護、傳播、傳承、利用的核心。
傳承空間在公共文化體系中是重要的物質因素,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覺成立,并作為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相關傳承工作。如“舞龍之鄉”的龍崗街道的鶴湖新居客家博物館,將轄區內客家代表性建筑風格的家族祠堂轉變為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博物館、非遺展廳、非遺文化傳習室等,定期邀請非遺傳承群體舉辦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形成城鎮中的非遺文化空間。物質傳承與精神傳承,兩手一起抓,既保護、利用了傳統的傳承空間,又推動服務了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人的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實踐工作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避免傳承空間及傳承主題模糊的問題,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因素,有人才能活態傳播。
1.傳承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掌握技藝的最核心人才,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重視傳承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傳承人,定期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獻藝、進行傳統文化活動活化傳承空間。在政策上,以免費使用傳承空間,資金扶持傳承人傳承活動,鼓勵傳承人以公共文化體系為依托,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廠等擴大非遺傳播面。社會的認知度提高,對傳承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才能提高,也才能使傳承以良性的形式發展。
2.傳播主體——當地政府、社會組織、非遺中心相關工作人員、手工藝者、藝術家、學者、學生等
利用公共文化平臺,傳承空間定期舉行第二課堂、講座、觀摩、培訓等,通過參與者的觀摩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了解、學習,從種子開始培養,擴大受眾群體認知度、參與度,提升文化自信。
3.公共文化背景下的傳承空間的傳播主體——文化志愿者
在傳統文化愛好者中組建文化志愿者隊伍,通過多媒體APP公共賬號、抖音對傳承空間、傳承人的展示的宣傳、分享、吸粉。以專家型、專業型、服務型多維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策劃、組織、服務工作。邀請專家型文化志愿者對傳統文化進行規劃、培訓、講座等培養專業文化志愿者,提升服務型志愿者業務水平。如:龍崗文化志愿服務對非遺日的服務工作,深圳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隊對博物館的講解。通過傳承空間的利用與公共文化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豐富傳承空間的技藝展示、活動策劃、講解等。擴大傳承群體,通過個體的人的發展及自我價值提升的同時,促進社會人性化、維護民族認同感、提升文化自覺。
重視數字技術的應用,提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制定和執行水平。“數字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新模式,是實現整體性、搶救性、保真性保護的必要途徑及重要手段,對于全面提升保護工作的水平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意義。”[]有效利用數字化搶救性記錄、保存、傳播。設計、策劃現代展陳,數字科技手段活化展廳、傳習所。利用音頻、視頻、VR、AR互動體驗等高科技產品,豐富傳習所展呈,讓在城市中的非遺項目,立體呈現其多維度的空間,使觀者更多、更立體的了解到項目的核心技藝。如:紅立方非遺展示區《白眉拳》項目的互動拳術設計;《龍崗皆歌》項目碗形音樂感應設計等構建情景。
利用多媒體展示豐富其展品內容與延展空間,通過高科技、多媒體展示民間傳統活動流程,增強其體驗互動性、沉浸式在精神上進行體驗。如:國家級非遺傳統舞蹈“永勝堂坂田舞麒麟”項目的傳習所,容麒麟展呈空間、神位供奉儀式空間、表演空間為一體。通過闡釋性展覽空間、事物文獻資料的保管空間加強開展實踐的活動空間,避免單項的知識傳播,可加大開放度,增強體驗文化是“娛樂教育”功能,吸引受眾群體。在目前傳承空間已有展廳的基礎上,應更多的考慮建立獨立的、唯一的、必不可少的、地域性文化地標為目的,維系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以代表性、試聽覺多角度對經典、碎片進行多維度展示。在傳習所,以現代媒介創新形式與手段進行“傳”“習”,以互動體驗等形式使傳統技術與現代人的審美、藝術的意相融合,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非遺愛好者、民間藝人等人群,讓本地的非遺項目有更好的宣傳和傳承。
針對傳習空間靜止物質形式展陳的特點,結合公共文化背景,依靠政府、社會、個人等力量,利用好活化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室這個文化空間的承載者。以活動展示為點,以人群受眾為面。以展陳的形式對于歷史來源進行梳理展示,以活動的形式策劃相關活動,吸引人群。以多媒體的形式營造回溯民俗場景,以高科技的形式增強與項目的體驗互動。對于流動表演空間形式,圍繞觀眾策劃開發相關互動活動。通過多媒體、衍生品、文創產品實現參觀者、旁觀者、體驗者的身份轉換。由傳統的單一線傳播到體驗者的選擇。在首次吸引程度、持續關注程度、增加多次光顧可能性上進行策劃組織,以確保觀眾主體,人的因素在場。
以公共文化機構、場館所為支點,豐富傳承空間宣傳、培訓、教育等活動,加強宣傳展示,普及傳播功能。以“引進來”“走出去”、靜、動結合活化傳承空間傳習所。在保護傳承中創新、在傳承交流中學習,在宣傳推廣中保護,在信息傳遞中交流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系統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非遺傳承空間中,血緣、興趣、愛好等形成的人的聚集形成的思想上的群體認同感。作為外來文化的聚居地,每個個體攜帶各自的文化傳統而來,在三十余年的成長中關系所產生的認同感融合為深圳獨特的文化氣質。在城市有限的空間里,傳承空間為技術與藝術、資源與多媒體之間搭建了橋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得以存在、傳承和發展,以高科技、媒體等手段中形式中延展其維度,盡可能使其獨立性、整體性、開放性等特點上得到整體性保護,使得非遺傳承空間在當代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傳播者,更是當代城市精神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