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楚賢
(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館,廣東 佛山 528200)
2015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奮斗目標,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文化館(站)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當地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政策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目前,常見的群眾文化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文學、美術、書法、攝影八大類,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支撐各門類群眾文化活動的核心是文藝創作,文化館(站)大力組織、輔導群眾進行業余文藝創作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群眾文藝作品創作隊伍大致分為各級文化館(站)業務創作干部和群眾業余作者兩類,前者是政府群眾文化事業機構在崗人員,其創作的作品一般具有政治性、目的性、宣傳性、教育性,有著較高的文藝美學水平,作品生產數量、質量相對穩定,但各級文化館(站)的業務干部編制數額不多;后者是廣大愛好文藝創作的人民群眾,他們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文藝創作,完全出于自娛自樂,其創作題材廣泛、思想各異、質量參差不齊,但這支業余群眾作者隊伍相對于地方文化館(站)的業務創作干部而言,他們又是人數龐大、職業涵蓋面廣、年齡跨度大的群體。
體現群眾文化質量、數量的根本指標是群眾文藝作品。這些作品的數量容易有,但質量難以保證。地方文化館(站)在群眾中建立文藝創作隊伍就是要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尊重群眾的創作成果,從中引導群眾進行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創作。特別是少年、青少年、青年群體。如果各級文化館(站)能夠用“群眾文藝創作隊伍建設”的方式把各個年齡段的文藝愛好者組織起來,創作上定期開展文藝創作交流、學習活動,政治上引導他們提高思想覺悟、加強時事學習,將會從另一個側面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讓各個年齡段的文藝創作愛好者更堅定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政府引領,文化館(站)在群眾隊伍中加強文藝創作團隊建設的方式,從文藝作品的源頭上加強政治、藝術修養,為下一步文藝作品的生產推廣打下一個堅定的基石,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水平,更有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文化館(站)有服務群眾、引導群眾、輔導群眾進行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職能,在群眾隊伍中加強文藝創作隊伍建設是十分重要的。
2014年起,廣東省文化館建立了第一批省特聘創作員隊伍,自此各地市上行下效,都重視起了創作團隊的建設。全省各級文化館(站)有的搞創作培訓班、有的建立地方創作小組、有的建立項目全社會征稿、有的通過各類比賽發掘年輕作者等,可謂是雨后春筍、如火如荼。
2017年,“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成立,旨在培育本土戲劇曲藝群眾作者,特別是對戲劇曲藝創作感興趣的年輕群眾。下面,就以“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為例具體談談如何開展群眾文藝創作隊伍組建工作。
群眾文藝作品質量是體現群眾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也是開展一切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之一,群眾文藝作品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群眾文藝作品有別于專業文藝作品,兩者對比,前者比后者更具備“草根性”,而且良莠不齊。有的群眾文藝作品過分追求娛樂,忽視對社會價值的正能量傳播,這樣的作品一旦進行生產傳播,輕則貽笑大方,重則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組建后,非常重視作者作品的質量,一批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得到重視,使一部分備受冷落的作者重新獲得歸屬感,創作熱情一浪高于一浪。
文化館(站)和群眾作者的關系,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重前提下的魚水關系。面對群眾作者,文化館(站)應該始終堅持作品至上原則,營造氛圍引導群眾作者形成以作品質量說話的自信,使群眾文藝創作得以良性發展。
文化館(站)作為政府常設的文化事業單位,有輔導業余群眾作者提高政治修養和藝術修養的職責。為了能夠長期團結一批群眾作者,文化館(站)很有必要長期舉辦創作培訓、作品研討、實地采風等項目來加強團隊凝聚力和創作活力。
1.加強創作培訓有利于完善業余作者的藝術理論修養
一個社會的藝術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要求全民硬性接受藝術教育更是不實際的。文化館(站)的作用正好填補社會藝術教育資源的不足,但要求文化館(站)的業務干部逐個群眾輔導也是不實際的。文化館(站)辦培訓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加強團隊歸屬感;二是通過業余培訓,幫助群眾認識藝術概論,相對系統地了解學習創編理論與技巧,使之成為一支具備相對成熟創作條件的生力軍,提升群眾文藝創作隊伍的創作水平。“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成立以來,每個季度定期在南海區文化館曲藝廳進行為期10天的創作交流、原創新劇本討論座談,全年請輔導老師與組員交流、單對單輔導次數達20余次。通過長期訓練,加強組員的創作能力,不斷提高團隊的文學、藝術素質,以此在下鄉演出、比賽舞臺上展現最好的劇本、曲本風采,發揮全區示范引導作用。
群眾文藝作品一般都源于群眾自身對生活體驗的有感而發,他們大多沒有受過基本創作訓練,只是憑感覺、愛好寄情于文藝作品創作而已。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具有自發性強,藝術質量弱的特點。只有對群眾作者加強創作培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品質量的實質問題;只有文化館(站)堅持不懈地辦創作培訓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群眾作者的理論、表達水平,才能創造群眾文化作品的新高峰。
2.加強作品研討有利于群眾文藝作品的藝術品格提高
“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有一個組員,過去一直堅持創作小說和話劇小品劇本,他想學習創作大型話劇劇本。經過前期的創作積累、創作采風、實地調研后,歷經一年有余,創作出了一個反映改革開放珠三角新農村建設的五場話劇《水尾村的笑聲》。“南海區戲劇曲藝創作小組”領導接到劇本后,邀請省、市級專家專門召開三次“大型話劇《水尾村的笑聲》劇本研討會”,就政治方向、題材價值、切入角度、編劇技巧、藝術呈現等五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研討,在專家們研討、幫扶下,《水尾村的笑聲》經過三年的打磨提高,2018年初步定稿進入排練場,充分證明了創作引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加強實地采風有利于穩固群眾文藝作品的創作基礎
古今中外,所有經典的文藝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惟其如此它們才可能歷久彌新。今天,我們要進行文藝創作,也離不開深入生活、實地采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作者進行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南海區文化館組織本區“粵曲創作培訓班”的學員走訪“南海區十大古村”,學員們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走訪之后,創作了9個粵曲作品、1個粵劇小品,其中粵曲《“國事榕”下說煙橋》獲得當年度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全國“曲藝之鄉”展演三等獎的好成績。
文藝作品“存活”的意義在于深刻反映、思考現實,給讀者(觀眾)心靈的滋潤,實地采風能幫助作者更直觀地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為文藝作品創作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4.創造作品發表平臺有利于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
舞臺藝術作品的價值在于劇場;文學作品的價值在于讀者;美術作品的價值在于知音。南海區文化館一直致力于為群眾作者搭建作品發表的平臺,如:美術作品展覽、辦文學作品刊物、借助業余藝術團隊排演本土原創舞臺藝術作品,以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群眾隊伍中加強各藝術門類創作團隊建設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一切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只有抓好群眾文藝創作隊伍建設,才能有可觀的群眾文藝作品的生產與宣傳,才能更好地把“政策宣傳品”經營成“政策藝術品”。只有把“政策宣傳品”經營成“政策藝術品”,才能更好地把黨的政策深入民心,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