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茹
(深圳市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7)
如今互聯網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重點在于社會力量的參與,核心在于互聯網技術的提升,難點在于“互聯網+”思維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踐的有效結合和科學運用。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較2016年底增加5734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龐大的網民數量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前提和動因,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以及移動終端,充分顯示了互聯網蘊藏的巨大潛力。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人口大規模流動、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訴求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從而催生了新模式的產生。隨著人們通過網絡終端獲取文化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服務從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體系上都發生了諸多變化。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度結合,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創造公共文化服務價值,培養公共文化發展生態的重要途徑。
此外,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內容,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當前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多樣的文化需求,“互聯網+”的引入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換。
當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既存在供需不足,也存在供需脫節問題。受傳統計劃經濟長期影響,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要采用以政府為中心文化服務供給機制,注重政府供應,人民群眾主要是接受方,即政府提供什么公眾就接受什么。隨著社會發展,其不足之處逐漸凸顯,服務程序功能單一,供應與需求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導致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加劇。盡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數量越來越多,但許多設施的效能不高,參與活動的人不多。
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可以有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問題,既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又能滿足人民群眾實際的文化需求,實現供需對接。互聯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能夠帶來全新的文化工作思維模式,以公眾文化服務需求為中心和出發點,運用文化供給綜合手段,積極開發新的服務產品,以多元的服務產品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互聯網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互聯網對文化傳播成本的降低增加了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廣度,為人們大規模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機會。互聯網增加了人們與公共文化之間的互動性,人們不再是文化服務的接受者,也可以變成文化服務的發布者和參與者,使公眾的參與度更高。另外,互聯網打破了時間、空間等一些客觀條件的約束,能夠讓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上探索實踐創新的活動形式,使得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更加靈活豐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新媒體時代已然到來,用戶僅需在智能手機上簡單地操作便可隨時隨地創作文化內容。以“抖音”“快手”等用戶創作分享內容為主的APP愈發流行,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由此可見,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向著多樣化、精細化、個性化發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再僅限于以政府為中心進行文化服務供給,還需要探索研究新的服務方式和文化內容以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的問題。
為滿足群眾各種文化藝術需求,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通過微信、官網開展2018年光明區“K歌速遞”網絡歌唱大賽,旨在引導廣大市民群眾運用新媒體的力量,弘揚網絡正能量,尤其為喜愛唱歌的市民群眾提供能夠展示自我風采的平臺,通過歌唱藝術形式傳播社會正能量,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景象。活動全年接受投稿,參賽者不設性別、年齡、地域等限制,每月一期進行評選,另外分月度、季度、年度設置獎項。
以往傳統的活動宣傳方式有在指定地點張貼海報、發放宣傳單張,小冊子等,這些方式局限性大,受眾面窄,時效性差,往往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和資源,但推廣效果仍然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效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傳播體系,極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宣傳力度和效果,利用互聯網多平臺傳播、多終端方式、多渠道分發的特點,充分運用微信公眾號、官網、電影院、K歌房等渠道宣傳分發,打破了物理局限,既能夠拓寬傳播渠道,又能夠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在活動實施中,以“隨時隨地、全程互動、簡便易行”為宗旨,不設過多條件,大幅降低參與門檻,只要用手機錄制音頻上傳便可參加。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用戶之間存在著諸如“數字鴻溝”等問題,公眾里還有一部分遠離新技術,或者是對接觸新技術有難度的群體。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完善,群眾對服務體驗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因此在活動中,提供詳細易懂的操作說明,盡量簡化操作程序,完善后臺服務器技術,讓參與者感到輕便快捷,進而提高參與度。
針對部分群眾反映歌曲投稿后沒有及時收到反饋,缺少互動分享的問題,活動適時增加了評委點評功能,獲獎的作品能夠獲得專業評委的專門點評回復,拉近評委與參與者距離,提高參與者積極性,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及管網上展示獲獎作品,增加了比賽的透明性。
在2018年“K歌速遞”網絡歌唱大賽活動中,全年共收到626首作品投稿,年度總決賽吸引了400余人到場觀看,近5萬的網絡直播人數觀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顯得越來越熱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也可以探索使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對群眾行為數據和反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活動總結,精準分析活動的優點和不足。經過大量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歸納,可為未來的活動提供經驗和參考,為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和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加多樣化、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我們可對用戶年齡層次、性別、歌曲類型進行統計分析,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聯系和需求,為以后的活動提供借鑒。
互聯網+仍在持續蓬勃的發展中,未來必然會涌現出更多的新技術、新平臺、新思想,對于現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來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對于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探索,仍需解放思想,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的前提下,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機制創新,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來實現更多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搭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平臺,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供給,營造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場景,互聯網與線下本地進行有機結合等。互聯網+公共文化建設目前依然在探索階段,仍需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思考。
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加大文化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我們也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探索供給側改革的“互聯網+”建設,由傳統的以政府為中心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向以公眾文化服務需求為中心的供給機制轉變,加強多終端應用的開發和數字文化建設,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平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