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華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1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各級職能部門也陸續頒布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可見,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框架已經初步建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這也為區縣級文化館的發展帶來新契機。下面,就圍繞如何提升區縣級文化館服務效能這個問題,淺談五點體會。
隨著城鎮整體建設水平日新月異,文化館業務的開展也應緊隨時代的步伐,硬件建設是關鍵,只有硬件設施建好了,才能給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肥沃土壤,打下堅實的基礎。整合資源是促進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有效方式之一,立足整合基層資源,就要根據本地區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設與當地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保障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重復建設、千篇一律,力求相鄰各鎮(街)、各村(居)的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互補。
而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是整合基層資源、拓展公共文化發展思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舉措。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就是依托現有行政管理及業務指導層級,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末端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推動區域文化繁榮發展的新亮點。在推進總分館制建設過程中,要端正對以下三個概念的認識:
就區縣級文化館而言,依據本地區公共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設以區縣級文化館為區域總館、鎮(街)文化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分館、行政村(社區)文化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支館的總分館制服務體系。
總館、分館、支館之間基本實現設施成網、資源共享、人員互通、服務聯動,服務標準、業務規范、數據統計、效能評估等逐步統一,力求實現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進一步強化垂直管理和業務指導,實現群眾文化專業化、專業藝術群眾化、藝術活動品牌化、公共文化社會化。
文化館的活動內容要結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品牌。文化品牌活動必須是歷經歲月考驗的,經久不衰的,同時大力弘揚主旋律,用先進文化引領人、塑造人。打造文化服務品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無論是組織文藝、綜藝晚會,還是開設藝術興趣培訓班,或者組織書畫展覽、非遺保護傳承活動等,都應貼近市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做好社會調研,摸清人民群眾的需求,按需設置和組織,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要激勵群眾文化從業人員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或作品創作中去,無論是組織文藝晚會、培訓班、展覽、傳承活動,還是文藝作品創作,都要求精求新,決不濫竽充數。
區縣級文化館要主動與省、市及其他兄弟區縣級館溝通聯系,積極爭取上述單位的資源扶持,通過聯合舉辦各類群眾性才藝賽事、展演展覽活動、文化交流或開展優秀文藝節目特別是地方特色節目進鄉村、進廠礦、進廣場等多樣形式,搭建便捷高效的聯動平臺,確保活動向縱深發展,從而實現成功打造文化品牌的目的。
群眾文化的數字化服務和信息網絡建設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制高點,是群眾文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化館數字化服務是互聯網時代文化館工作的創新,它是對有價值的文化藝術圖像、文本、語音、影像、數據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收集,通過文化館網站的載體,設計不同的欄目、專題等數據呈現方式,通過網絡進行傳輸,以此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應包含:文化資訊在線服務、文藝輔導在線進行、文藝創品在線欣賞、文化活動網上開展、民間藝術在線展示等方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應注重四個關鍵點。
系統收集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并進行數字化加工,將本地區內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項目和特色文化項目,以及近年來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獲國家級獎項的項目等,統一收入,進行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
要完善網站建設,開通微信公眾號,通過現代化網絡手段開展活動和進行宣傳。要加強本區域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建立完善微信群、QQ群等便捷的網絡通訊手段進行即時聯系。
將本地公共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經過數字化轉型,匯聚于數字文化館線下的體驗館中,使群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如文藝演出、樂器演奏、書畫創作等服務項目,提升文化服務的群眾參與度,真正實現全民藝術普及。
要讓數字化理念與文化館職能深度融合,通過招聘、引進、開辦專業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培養數字化人才,使文藝專業特長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豐富文化服務供給方式。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擔負著精神文明建設落實的重任,工作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文化活動的質量,主要途徑有:
要根據人口數量比例配備群眾文化從業人員,保證各藝術門類人才的齊全,保證基本隊伍數量和質量。并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品德優、業務強、干勁足的年輕力量投入到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中。
建立從業人員培訓制度和人才輪訓機制,鼓勵業務骨干、創作人員、管理人員脫產參加大專院校的繼續教育,開展輪崗培訓,使從業人員不斷熟悉工作模式與工作方法,了解大型活動的運作機制、精品創作機制、掌握科學的培訓輔導方法。同時鼓勵從業人員深入基層,了解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幫助基層開展適宜于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
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機構,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資源庫,給予文化志愿者相關政策傾斜,積極調動文化志愿者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為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積累人力資源。
建立完善群眾文化人才資源數據庫并不斷進行更新,掌握本地區文藝工作者的基本情況,及時與文藝工作者進行溝通交流,讓分散在基層的群眾文化骨干為各項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人才支撐。
區縣級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要尊重和維護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要尊重群眾的文化選擇,在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規劃、制定、管理方面吸納群眾參與,要建立健全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吸取群眾反饋意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績效評估的主要做法有:
區縣級文化館建設必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管理與激勵相結合,通過制度來提升服務效能。要健全學習制度,包括政治理論和專業能力的學習,把學習作為重要任務,通過不斷學習、借鑒和創作,出精品力作。要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要完善工作責任制,每項工作或活動建立專人負責制,定期量化評比打分,確保人盡其責,物盡其用。
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滿意度調查細則,通過委派第三方機構不定期地對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滿意度進行調查的方式,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整改,把群眾滿意度列入績效考核,切實做到群眾文藝為群眾,文藝成果群眾共享。
在廣泛征求不同群體意見的基礎上,完善相關服務規范,把“要”文化與“送”文化結合起來,暢通群眾文化需求的反饋渠道,依據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科學設置公共文化服務“菜單”,以“訂單式”的服務方式,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
總而言之,區縣級文化館應按照橫向拓展、縱向延伸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多措并舉,在本地區建立起一個上下聯動、結構合理、優質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全面提升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造一個全民參與的文化館。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提高本地群眾的幸福指數,同時也為本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空間,真正實現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同參與文化發展,用文化繁榮推動和諧社會建設。